【清风文苑】观菊
来源于:西山区
发布时间:2025-11-25 15:02:22
编辑:西山—李雅静
秋末初冬,大观楼的菊花开得正盛,沿着青石板路慢慢走,便望见那片菊花。不是想象中泼洒的绚烂,而是一丛丛、一簇簇,很安静地立在薄薄的阳光里。颜色也素净,多是些淡黄的、瓷白的、浅紫的,像褪了火的瓷,含着光,却不刺眼。风过来,它们也只是微微地点一下头,那姿态,是谦逊的,又似乎是自有主见的。我走近了,在一株白色菊花面前站定。
这白菊,开得并不热烈,花瓣是纤细而绵密的,一丝一丝,向内微微卷着,像是护着一个亘古的梦。它不与你争辩,也不向你谄媚,只是那样静静地看着你。凑近了,也闻不到什么浓香,只有一丝极清冽的、带着苦意的气息,幽幽地渗入呼吸里,倒让有些昏沉的脑子,一下子清明了许多。这味道,不像花香,倒像是一味药,专治这尘世里惹上的浮躁之疾。
伴随着清冽的香气,我忽然便想起古人来了。他们似乎比我们更懂得这花的妙处。陶渊明采菊东篱下,那份悠然,恐怕不只是闲适,更是一种选择,一种远离了官场倾轧与名利纷扰的,对精神净土的坚守。那东篱之下,他俯身采摘的,哪里是花,分明是一种可以安放灵魂的、干净简单的生活。周敦颐说菊是“花之隐逸者也”,这“隐逸”二字,说得好。这并非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主动的抉择;是远离必染尘垢的熙攘,转而向内,去构建一个能够守护纯粹、实现自我完成的安然境地。这般想着,眼前的菊,便不再是花了,倒像是一位遗世的君子,穿着素衣,立在风里,他们的沉默,比任何言语都更有力量。
我们栖居于这人世,耳目所及,尽是过于喧嚣的声浪与色彩。有时,为一个虚悬的幻光,或是一丝不甘人后的意气,我们便被卷入争抢的洪流,在人群中推搡、拥挤。不知不觉间,灵台不再明澈,心镜也落满尘埃。待那奋力搏来之物终于捧在手心,除却片刻浮华的欢愉,所剩的,往往是更深、更彻骨的空茫。这时,便亟待这菊的清凉,来涤洗一番。你看它,不择地势,不慕暖房,在万木摇落、百芳消歇之时,它才出场。它不争春,不斗夏,也就避开了那一片扰攘的喧嚣。它要的,只是属于自己的、清寂的光。这份“不争”,何尝不是一种最坚韧的“争”?争的是内心的秩序,是人格的独立,是生命最终的风骨。
风来了,几片花瓣悄然落下,触地无声。它们即便是凋零,也是干干净净的,它从枝头回到泥土,仿佛只是一个圆满的循环,不带一丝留恋与纠缠。这来去从容、清白坦荡的姿态,不正是廉洁者最好的注脚么?不贪恋枝头的繁华,不畏惧必然的零落,只在属于自己的时节里,竭尽全力地绽放,然后干干净净地退场。这份清醒与坦荡,胜过万语千言。
天色向晚,我该走了。转身离去时,心里觉得格外地沉静与安妥。原来,那一片素白淡黄的身影,早已印在了心上。想来,日后若觉得烦扰了、困惑了,便会记起今日这片光,这阵凉风,与这默然不语的菊。它无言地立在那里,便是一个永恒的提醒:人之一生,熙来攘往,能如菊一般,守住内心的素朴与本真,便算是没有白白在世间,走过一遭了。(陈思思)
中共昆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昆明市监察委员会
Copyright © 昆明市纪委市监委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网站声明
来信请寄:中共昆明市纪委、监察委信访室 地址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7号楼 邮编:650500
举报电话:0871-12388 举报网址:https://yunnan.12388.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