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文苑】在陈履忠旧居听四百年前的廉声回响
来源于:驻市民政局纪检监察组
发布时间:2025-11-21 11:15:15
编辑:牛明峰
我踏入陈履忠旧居的门槛,时光仿佛瞬间倒流四百年。这座隐于昆明呈贡一隅的老宅,青砖灰瓦,木门虚掩,静默得如同一页被遗忘的历史注脚。院中那口古井的水面,映照着今日的天空,也仿佛倒映着明末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以及一个七品御史不改的初心。
旧居简朴得令人意外。没有雕梁画栋的奢华,不见深宅大院的阔气,唯有书香与墨韵在空气中隐隐浮动。正是在这样的清贫里,陈履忠完成他的精神淬炼。崇祯十年,他进士及第,本可追逐京官的显赫,却选择外放赣县,在民生一线践行士大夫的理想。这份选择,或许早已注定他日后在赣州那片土地上的作为。
驻足旧居的书房前,我仿佛看见崇祯十三年的赣州。陈履忠行走于城东光孝寺旁,目光落在廉泉之侧破败的养济院旧址上。他人眼中不过是片荒芜,他却看见文化的种子——“此一郡水源也,苏阳夜话亭沦于蔓草,若为书以课士,可以兴文教。”这声感叹,是一个文化守望者的自觉,更是一个儒家士大夫对文明传承的担当。
最令人动容的,是陈履忠在《建濂泉书院记事引》中那句“计费不资,履忠力肩之”。兴建书院耗资巨大,他既未向上级推诿,也不向百姓加赋,而是“力肩之”——以一己之力挑起千钧重担。这三个字背后,是一个七品知县怎样的节操与风骨!他深知“分量小大之际,固不可比伦也”,却依然在能力范围内竭尽全力。这种“不因位卑而卸责”的精神,恰是廉洁文化最生动的诠释。
濂泉书院建成后,陈履忠特意“并祀濂溪、苏东坡”,命名为“周苏先生祠”。这绝非随意之举——周敦颐以《爱莲说》名世,其“出淤泥而不染”成为千古廉士的座右铭;苏轼一生颠沛却始终坚守节操,在惠州、儋州等地兴学惠民。陈履忠将这两位先贤奉为书院的精神图腾,正是要为自己、为学子树立起人格的标杆。
漫步旧居,我忽然明白,真正的廉洁文化,从来不只是不贪不占的底线坚守,更是一种积极作为的担当精神。陈履忠没有因为自己只是个七品知县而无所作为,反而在可能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推动文化教育事业。这种“在其位,谋其政”的担当,让廉洁从被动的操守升华为主动的创造。
我走出陈履忠旧居,夕阳将老宅的影子拉得很长。那个明末御史的身影早已远去,但他留下的精神遗产却如那口廉泉,依然在历史深处汩汩流淌。在今天这个同样需要文化自信与清廉操守的时代,陈履忠的故事告诉我:真正的廉洁,是即使在最逼仄的空间里,也要让文化的种子开花结果;即使身为微末小吏,也要以一己之力扛起文明传承的重任。
这,或许就是我今天重访陈履忠旧居最珍贵的收获——在四百年后的今天,依然能听见那穿越时空的泉声,清冽如初,滋养着这片土地上每一个向往清廉的灵魂。(刘昌君)
中共昆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昆明市监察委员会
Copyright © 昆明市纪委市监委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网站声明
来信请寄:中共昆明市纪委、监察委信访室 地址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7号楼 邮编:650500
举报电话:0871-12388 举报网址:https://yunnan.12388.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