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日结130元 群众家门口的幸福铃声
来源于:宜良县
发布时间:2025-10-30 17:26:07
编辑:宜良—刘红艳
“叮——”
傍晚六点,50岁的田兴莲不用看手机就知道,今天的工钱到账了。这声清脆的提示音,是她和老伴赵师傅近三个月来最踏实的“下班铃”。
“老赵,你的130,我的110!”她把屏幕凑到丈夫眼前,笑意盈盈,“看,今天又给孙子攒了顿奶粉钱。”
在昆明市宜良县北古城镇木龙社区,山坡上的连片温室大棚勾勒出设施农业的现代化图景。棚内,连片的蓝莓苗绿意盎然,100多名工人正穿梭于棚架之间忙碌着。
难以想象,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几年前还只是效益不高的普通农地。
改变从三年前开始。北古城镇引进农业公司,在这里发展蓝莓种植。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不仅让1600多亩农地焕发新生,还累计为群众带来了超3000万元收入,平均每名务工农民能多挣2.5万余元。
产业要发展,监督得跟上。宜良县纪委监委紧盯蓝莓基地建设中的政策、资金、土地等关键环节,开展“嵌入式”监督,推动镇政府规范用工管理、严格工资发放。镇纪委还不定期抽查,确保老乡们的辛苦钱一分不差、一天不拖。
“现在蓝莓还没结果,我们干的是‘打基础’的活——搭棚、栽苗、除草……”田兴莲说,“中午能赶回家给八十多岁的老娘做顿饭。挣钱、顾家两不误,心里是甜的。”
企业负责人介绍,通过“土地流转金+务工工资+年底分红”的模式,大棚基建预计年底完工,明年蓝莓全部种下,后年就能初见收成,三年后进入丰产期。他信心满满地估算,一亩地将来能产出8万元的效益。
北古城镇纪委也积极作为,推动成立由社区党员组成的“先锋攻坚队”,带头服务生产,还建起了一个涵盖2339人的“农村劳动力数据库”。根据企业需求,把培训课堂直接搬进大棚、设在地头,已开办3期蓝莓技能班,培训300多人次,让普通农民渐渐成了懂技术的产业工人。
下一步,县纪委监委的监督还要跟着蓝莓一起“长大”——从种得好,延伸到卖得好、品牌响,全程为“小蓝莓”的“大振兴”之路清障护航。
“产业还没挂果,监督得先结果。”宜良县纪委监委负责人说,“我们要让‘日清月结’成为乡村振兴的标配,让老乡的每一滴汗水,都能在当天兑现。”
夕阳西下,田兴莲和老赵跟着下工的工友们一道回家。老赵攥着妻子那双布满老茧的手,笑呵呵地说:“纪委的同志讲,明年这一片还要搞乡村旅游呢。到时候保准日子更好了呢!”
笑声顺着山坡飘出去老远,和这片越来越旺的土地一样,充满盼头。(王超)
中共昆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昆明市监察委员会
Copyright © 昆明市纪委市监委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网站声明
来信请寄:中共昆明市纪委、监察委信访室 地址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7号楼 邮编:650500
举报电话:0871-12388 举报网址:https://yunnan.12388.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