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观点评论

【观点评论】祸至不惧 福至不喜

来源于:晋宁区

发布时间:2025-10-09 11:06:29

编辑:晋宁—张亚云

         《孔子家语·始诛》有云:“祸至不惧,福至不喜。”意在告诫人们不因祸患来临而恐惧,也不因福禄降临而欢喜。福祸相生,是人生常态。遭遇祸患时是否意志坚定、不屈不挠,面对福运时能否保持清醒、不骄不躁,最能看出一个人境界的高低。世事变幻无常,无论在怎样的境遇下,都应不役于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此,方能行稳致远。

        “祸至惧,福至喜”,本是人之常情。苏轼曾在《超然台记》中写道:“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们之所以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以使人欢喜,而灾祸使人悲伤。遭遇祸事时,人最容易心生畏惧、惊慌失措、六神无主,这时候最可贵的是沉着冷静、处变不惊。遇上福运时,人最容易心生欢喜、得意忘形、骄奢懈怠,这时候最可贵的是淡然自持、守心不移。春秋《文子》中有言:“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何惧何喜?”意在告诫世人:祸福本就相依相生,与其因祸恐惧、因福狂喜,不如以平常心待之,祸来时不慌神,福到时不失度。

        “祸至不惧”,是面对困境的定力。人生总有风雨,灾祸、挫折常会不期而至,“何妨吟啸且徐行”。北宋苏轼一生屡遭贬谪,从繁华京城到偏远黄州、惠州,再到蛮荒儋州,每一次贬谪本质上都是“九死一生”,但他却把“绝境”活成了“修行”。在黄州,他带着“罪臣”身份住废弃驿站,开垦东坡,躬耕劳作,写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儋州,当地文教荒芜,他便办学堂、编教材,教百姓读书识字,让“书声琅琅”首次响彻海岛。有人问他为何能如此从容,他答“也无风雨也无晴”。不是无视苦难,而是祸福无常,唯有把精力放在能做的事上,心定了,才能无惧风雨。

        “福至不喜”,是在顺境之中的清醒。懂得“福至不喜”的人,总能在顺境中保持警醒、守住本心。唐代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两京,功勋卓著,被封为汾阳王,可谓“福运亨通”,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唐代宗李豫曾想为他建造豪宅,他婉言谢绝,说“天下尚未完全太平,臣不敢安享其利”。部下劝他趁机扩张势力,他当即斥责“乱世之源,常起于贪功图利”。正是这份清醒,郭子仪才能在中唐那个“功臣难善终”的时代得以“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可见,越是恩宠加身,越要收敛锋芒,越是顺风顺水,越要保持自警自省。

        古往今来,成大事者莫不是“祸至能定其心,福至能守其志”。对党员干部而言,“祸”可能是工作中的挫折、群众的误解,“福”可能是事业的成就、组织的认可。面对“祸”,若惊慌失措、畏缩逃避,便会错失解决问题的契机;面对“福”,若得意忘形、放松要求,就可能在掌声中迷失方向。唯有以“不惧”之心对祸、“不喜”之心对福,遇到困难时沉着应对、把逆境当磨砺,取得成绩时清醒自守、把赞誉当鞭策,人生之路方能走得更稳、行得更远。(胡凤梅 )


中共昆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昆明市监察委员会

Copyright © 昆明市纪委市监委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网站声明

来信请寄:中共昆明市纪委、监察委信访室 地址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7号楼 邮编:650500

举报电话:0871-12388 举报网址:https://yunnan.12388.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