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清风文苑

【清风文苑】游升庵祠

来源于:西山区

发布时间:2025-08-27 16:12:41

编辑:西山—李雅静

记得那是一个周末,我决定带女儿去升庵祠走走看看。

升庵祠位于滇池湖畔的西山脚下,原为“碧峣精舍”,万历年间改建为纪念杨慎的“太史祠”。咸丰年间重修后,因杨慎号升庵而定名“升庵祠”。

刚到升庵祠,就看到大门口有一对斑驳的石狮子,历经风雨却依然威严挺立。女儿仔细端详着石狮身上的纹路,阳光透过树叶投下斑驳的光影。抬头望去,便看见青瓦白墙、飞檐翘角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

进了大门后,一排“之”字型的台阶蜿蜒向上,透过青翠的树荫,若隐若现的蓝天白云让人感受到了春城昆明夏日的清爽气息,不禁想起了“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的诗句,这是杨慎赋予昆明“春城”的美名。

拾级而上,便是升庵祠正堂了。

讲解员向我们介绍了杨慎身处逆境而不甘沉沦的一生:这位明代的状元郎,因“大礼议”事件被贬云南三十余年,却在这里完成了《滇程记》《南诏野史》等重要著作。最让人动容的是他清贫自守的故事——地方官员送来金银,他分文不取;土司赠他豪宅,他改作学堂;就连自己编纂的书籍所得稿费,也都用来资助贫寒学子。

“妈妈,他都被贬官了,为什么还要坚持做这些事?”女儿若有所思地问道。我指着祠堂正中的楹联告诉她,“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这就是杨慎一生的写照。

在配殿中,我们看到了杨慎用粗布缝制的棉衣,已经洗得发白;书房复原场景里,他用竹筒当笔筒,石板当砚台,却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最令人动容的是那封写给长子杨耕的家书:“盐政羡余银两,丝忽不可入私囊,此乃民之脂膏……”

杨慎的一生让我们体会到,真正的文人风骨不在于官位高低,而在于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能保持操守。他在云南三十余年,开馆授徒、修桥铺路、调解民族纠纷,用知识和大爱温暖了这片边陲之地。

回想女儿在祠堂里专注聆听的样子,我知道这次游览已经在她心里种下了种子。临走时,女儿说:“杨慎真的很了不起,在那么困难的处境下还能坚持做对的事。我们历史课上学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今天算是真正理解了。”

夕阳西下,隔着归家的车流,看见滇池水面泛起金色的波光,仿佛在回应着小小少年逐渐成熟的思考。(李瑞泱)

中共昆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昆明市监察委员会

Copyright © 昆明市纪委市监委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网站声明

来信请寄:中共昆明市纪委、监察委信访室 地址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7号楼 邮编:650500

举报电话:0871-12388 举报网址:https://yunnan.12388.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