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文苑】针线传承
来源于:盘龙区
发布时间:2025-08-11 10:06:02
编辑:盘龙—王国敬
新闻里正播放着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专题报道,我手里握着温热的玻璃杯,脑子里突然蹦出一段旋律——“不拿群众一针线,群众对我拥护又喜欢”。这调子带着一缕太行山吹来的清风,把我的思绪飘然吹起,送回到姥爷家的老藤椅旁。
那年我刚上小学,总爱缠着姥爷唱他当八路军战士时的歌。听到这一句时,我扒着姥爷的膝盖追问:“姥爷,针线那么小,掉地上都找不到,为啥连这个都不能拿呀?”姥爷翻着报纸的手停了下来,轻轻地摸着我的头,说:“傻孙女儿,这针线里可藏着大道理呐。”
姥爷告诉我,他十七岁上太行山参加八路军,进入部队的第一天就是学习军纪军规,队伍过村子时,战士们再饿也不能动老乡院里的果子;夜里宿在屋檐下,天亮出发前必定把乡亲们的门前打扫干净。“共产党是为老百姓服务的,在群众面前,我们连一根线头子都不能占。”
后来姥爷转业到地方,“一针一线都不能占”的规矩成了家里的铁律。妈妈回忆说,有一次单位派了公车送姥爷出差,本来顺路就能去医院给太姥姥取药,可姥爷坚决不肯破这个例,愣是顶着烈日跑了两里地取回了药。旁人劝他何必这么较真,他直摆手:“公家的车,是用来办公事的,哪能掺进自家这点私事?规矩不能坏!”还有一次小舅舅哭着要坐一次“小汽车”,姥爷把他拉到身边,语重心长地说道:“针孔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规矩就是规矩,任何人都不能有特例。”
在我成长历程中,妈妈把姥爷的教诲掰开了揉碎了传授给我。小时候在百货商场,我捡到了售货员掉在地上的一颗纽扣,悄悄揣在衣兜里,妈妈知道后拉我回去归还并道歉。“小时偷针,长大偷银。”妈妈的声音不高,却像纳鞋底的锥子,一下下扎在心上,让我早早明白,有些底线坚决不能越,有些东西绝对碰不得。
如今,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党员,我看着办公桌上的《清廉云南学习教育丛书》,突然读懂了那些贯穿岁月的“针线”。姥爷歌里的针线,是共产党人的初心,缝住了公私的边界;妈妈话里的针线,是家风的纽扣,扣紧了做人的底线;爸爸手里的针线,是生活的补丁,补缀着勤俭的本色。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新时代的“标尺线”,有着“徙木立信”的重大意义。这根线牵系着历史,也引领着未来,时刻警醒我们在风雨征程中把稳人生方向,缝补好每一个可能出错的细节。
原来,这些藏在岁月里的针线,早把“清廉”二字,缝进了我们的骨血里。(罗雪)
中共昆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昆明市监察委员会
Copyright © 昆明市纪委市监委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网站声明
来信请寄:中共昆明市纪委、监察委信访室 地址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7号楼 邮编:650500
举报电话:0871-12388 举报网址:https://yunnan.12388.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