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人·手记】追问守初心
来源于:宜良县
发布时间:2025-08-01 17:11:10
编辑:宜良—刘红艳
“利益一来,人头攒动;利益一去,曲终人散……”近日,我再次翻开反腐纪实文学《追问》,书中字句如重锤,一次次叩击着我的心灵,让我感触颇深。
书中描绘的那些曾经的“成功人士”,他们的人生轨迹令人唏嘘。有的沉迷于“美人计”,在温柔乡中迷失了自我;有的患有“权力瘾”,为了一己私欲肆意滥用职权;有的则毁于“兄弟情”,被所谓的“朋友”拉下水,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在权力和欲望的疯狂驱动下,他们如同飞蛾扑火,义无反顾地钻进了围猎者精心编织的圈套,最终落得个“曲终人散”、身败名裂的悲惨结局。这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就像一面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人性的贪婪与脆弱,也让我深刻认识到腐败的危害。
身为纪检监察干部,我对书中描绘的“围猎之网”有着更为痛彻心扉的体悟。那些围猎者,就像隐藏在阴暗角落里张网的毒蜘蛛,狡猾而阴险。他们一开始抛出的,不过是一根细得几乎看不见的蛛丝——一句恰到好处的恭维,让你飘飘然;一份看似寻常的伴手礼,让你放松警惕;一次举手之劳的帮忙,让你觉得这是人情往来。然而,就在这看似平常的互动中,围猎的网在不经意间慢慢织就,越收越紧,将你紧紧束缚其中,让你无法挣脱。
腐败的滋生,从来都不是一瞬间的崩塌,而是一个如同温水煮蛙般的渐进式沉沦过程。在查办案件的过程中,我们目睹了太多类似的贪腐轨迹。那些落马者,起初或许只是在小恩小惠面前动了心,在虚假的追捧中逐渐丧失了警惕。他们沉浸在被依附的快感中,自我膨胀,迷失了方向,仿佛置身于一个虚幻的梦境之中。直到组织介入,他们才如梦初醒,但此时却为时晚矣,只能为自己的贪婪和愚蠢付出沉重的代价。这警示着我们,作为党员干部,必须时刻坚守初心,在交友上要慎之又慎,注重小事小节,从源头上筑牢清廉防线,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腐败是具有惯性的”,书中这一观点犹如一道闪电,瞬间照亮了我对腐败本质的认识,同时也蕴含着监督执纪最深刻的警示。围猎者的精心设计和甜言蜜语,就像甜蜜的毒药,一旦沾染,就可能陷入腐败的泥潭无法自拔。但如果我们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动心、不动摇,或者及时发现危险信号,果断规避,就像及时切除腐肉一样,方能保住肌体健康。只有这样,才能阻断这种“腐败惯性”,让党员干部在人生路上不跑偏、走得正。
从事纪检监察宣传教育工作3年多来,我亲眼见证了许多干部的转变。那些初犯时被提醒、小错时被纠正的干部,他们常常由衷地感念组织的“当头棒喝”。正是这及时的提醒和纠正,让他们得以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有了重新选择的机会。作风建设就如同一个高效的空气净化系统,党员干部只有守住底线、清正廉洁,才能在这个系统中保持纯净,在人生路上守住初心、挺直腰杆前行。只有让清风正气充盈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当“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敬畏深深刻入人心,当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成为普遍追求,围猎者才会无机可乘,我们的社会才能风清气正。
《追问》中的每一个案例都是一声振聋发聩的警钟,时刻提醒着我们,我们作为纪检监察干部,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和重大的责任。我们既要当好“手术刀”,以精准的技艺切除腐败病灶,不放过任何一个腐败分子;更要做好“敲钟人”,在日常工作中播撒清廉的种子,让廉洁的理念深入人心,让党员干部在权力与欲望的十字路口保持清醒的头脑,把人生答卷写满正气与坦荡,让“曲终人散”的悲剧不再重演,共同书写风清气正的美好篇章。(刘洋)
中共昆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昆明市监察委员会
Copyright © 昆明市纪委市监委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网站声明
来信请寄:中共昆明市纪委、监察委信访室 地址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7号楼 邮编:650500
举报电话:0871-12388 举报网址:https://yunnan.12388.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