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观点评论

【观点评论】作风之变写就基层治理“清风答卷”

来源于:安宁市

发布时间:2025-08-01 11:19:31

编辑:安宁—李盼

作风建设成效如何,基层治理是最好的试金石。当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如春风化雨浸润城乡巷陌,带来的不仅是干部作风的焕然一新,更催生了基层治理效能的深刻变革,在基层刻印下一份沉甸甸的“清风答卷”,彰显出作风之变与治理之兴的内在统一。

转作风,激活基层服务“新动能”。作风建设成效,最终要落脚于民生福祉的切实提升,而基层减负松绑的显著成果,正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内生动力与显著效能。田间地头迎来送往的繁文缛节悄然退场,取而代之的是农技员“直奔地头解难题”的实干身影,技术指导更精准,助农增收更有效;社区街道“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大幅压减,网格员得以挣脱“拍照留痕”的束缚,将更多精力倾注于矛盾调解的前沿和服务群众的现场,社区治理更精细,邻里关系更和谐。这些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深刻变化有力证明,当基层干部和一线工作者真正从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其释放的巨大能量便自然涌向服务群众、纾困解难的主战场,催生出可感可知、实实在在的惠民实效。

强监督,筑牢基层权力“防火墙”。作风建设的长效化,离不开严密制度约束的刚性保障。“小微权力清单”在村(社区)落地生根,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微权力”事项、流程、责任晒在阳光下,让模糊地带无所遁形;村务监督委员会 挺直腰杆,深度嵌入议事决策、财务收支、工程发包等关键环节,成为防范“微腐败”的前哨;“阳光村务”平台线上线下同步发力,让每一笔资金流向、每一项决策过程清晰可查,群众监督触手可及。这些制度创新,如同精密编织的“铁栅栏”,精准锁住基层权力的任性空间,推动规范用权从外部约束内化为基层干部的自觉遵循,从源头上夯实了廉洁根基,为基层治理效能的持续释放构筑起坚不可摧的制度堤坝。

聚民心,系牢党群干群“金纽带”。作风建设的深层价值,在于持续密切党群干群的血肉联系。当干部俯身田埂问农桑,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话家常,群众从他们“脚沾泥土”的身影中读懂初心;当村务公开栏不再“雾里看花”,每一笔惠农资金都晒在阳光下,群众从这“阳光下的信任”中读懂公心;当干部调研时谢绝超标准接待,甘于“一碗清茶、一顿便饭”的简朴,群众从这份严于律己的清廉中读懂恒心。正是这一点一滴的作风之变,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枝叶关情”的日常互动中,党员干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这份源于作风重塑、日益深厚的鱼水深情,正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最坚实的力量基础。(李金晟)

中共昆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昆明市监察委员会

Copyright © 昆明市纪委市监委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网站声明

来信请寄:中共昆明市纪委、监察委信访室 地址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7号楼 邮编:650500

举报电话:0871-12388 举报网址:https://yunnan.12388.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