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评论】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来源于:晋宁区
发布时间:2025-07-11 14:52:26
编辑:晋宁—张亚云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出自《论语·子罕篇》,意,猜想、猜疑,凭主观想象给事物定性;必,必定、绝对,对事物的认知僵化绝对化;固,固执、偏执,不能以开放胸怀接纳异见;我,自我、唯我,不能以谦卑之姿观己待人。孔子用这八个字阐明了深刻的处世智慧,即不凭空臆测、不武断绝对、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指引人们以客观辩证的态度观世行事。
“毋意”,就是要去臆测之虚、立客观之基,其本质是摒弃主观臆断,以事实为认知起点。若仅凭猜想定性事物,便如《韩非子》中“疑邻盗斧”的宋国富人,先入为主的臆测让他看邻人言行处处皆为盗斧之兆,直至找到斧头才知偏见之谬。破除“意”的虚妄,需以“事有必至,理有固然”的审慎态度,像包拯断案般“审听其辞,覆察其行”,以调查研究为基,让结论建立在实证之上,方能避免“以己度人,以臆断事”的谬误。
“毋必”,就是要破绝对之执、循变通之则,其智慧在于拒绝绝对化思维,以动态视角把握现实。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时,面对“法古循礼”的绝对论,以“利国不必法古”的务实态度破局,终使赵国跻身七雄之列。反观秦二世胡亥,抱持“唯赵高可信”的绝对化思维,臆断李斯等忠臣谋反,竟将柱石之臣下狱处死,最终在望夷宫之变中身死国灭。践行“毋必”,需在“变与不变”中寻得平衡,既坚守原则底线,又不困于“非此即彼”的僵化逻辑。
“毋固”,就是要解固执之缚、开纳新之门,其精髓在于放下固执己见,以开放胸怀接纳异见。齐桓公不计管仲一箭之仇,任其为相,在“固于私怨”与“成于霸业”间选择后者,终成春秋首霸。唐太宗以魏征为镜,即便面对“廷争面折”也能虚心纳谏,破除“帝王无过”的自我执念,方有“贞观之治”的盛世。晚清慈禧太后,固执于“祖宗成法不可废”,扼杀戊戌变法,囚禁光绪帝,终致王朝加速衰亡,未悟守旧之弊。破除“固”的隘见,需如《尚书》所言“谦尊而光”,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谦卑,在兼听中补己之短,在接纳中拓认知之界。
“毋我”,就是要除唯我之蔽、守谦卑之心,其核心是摒弃唯我独尊,以谦卑姿态修正自我。王安石变法时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坚持“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拒听司马光等贤臣关于“新政扰民”的谏言,致使改革流于激进,终成党争之祸。唯我独尊的危害,在于将自我立场凌驾于客观事实之上,如项羽自持“力拔山兮气盖世”,拒绝采纳范增“鸿门宴杀刘邦”的计策,最终兵败刘邦、自刎乌江,致死不悟刚愎之失。践行“毋我”,需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的谦逊,以“吾日三省吾身”的自觉,不断修正自我、提升自我。
“毋意”是“毋必”的基础,“毋必”是“毋意”的延伸,两者共同破除“认知之执”,解决如何看待事物的问题,避免因主观想象和绝对化思维导致认知偏差;“毋固”是“毋我”的表现,“毋我”是“毋固”的内核,两者共同破除“态度之执”,解决如何对待自我与他人的问题,避免因固执和自我导致行为僵化。四者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层层递进,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破执、客观、通达”的完整逻辑。当以“毋意”澄明认知、以“毋必”通达变化、以“毋固”拓展胸怀、以“毋我”谦卑自处,方能于破除偏执中实现认知与实践的统一。(胡凤梅)
中共昆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昆明市监察委员会
Copyright © 昆明市纪委市监委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网站声明
来信请寄:中共昆明市纪委、监察委信访室 地址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7号楼 邮编:650500
举报电话:0871-12388 举报网址:https://yunnan.12388.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