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评论】在阡陌纵横间当好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答卷人”
来源于:禄劝县
发布时间:2025-05-06 16:23:05
编辑:禄劝—奚颢洋
晨雾中的阡陌小道,是农人丈量土地的经纬线;晚霞里的监督足迹,是纪检人标注初心的坐标系。当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纪检人面临的不只是田间地头的泥泞,更有制度藩篱的阻滞、人情网络的缠绕,唯有以脚步破除信息壁垒,用科技穿透数据迷雾,让制度斩断利益链条,才能在纵横交错的乡村肌理中,绘就风清气正的时代画卷。
“脚步向下”踩实每一寸泥巴路。传统监督模式如同隔窗观雨,总难触摸真实民情。明代清官海瑞任职南直隶巡抚时,不坐轿、不鸣锣,只带一名书吏,徒步走访乡里,真实了解民间疾苦。今天的纪检监察干部更应传承这种“泥腿子”精神,主动深入田间地头,让监督执纪的足迹覆盖每一个村落。但现实中,一些干部习惯于“闭门造车”,政策制定脱离实际,执行过程层层空转,最终导致“上面政策好,下面落实难”。究其根源,正是监督缺位、压力传导不足。正如王阳明所言“知行合一”,只有把监督的脚步向下延伸,踩实每一寸泥巴路,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监督做实,才能打通基层监督的“最后一公里”,让监督执纪真正接地气、有温度。
“科技赋能”照亮每一处监督盲区。数字时代为基层监督插上了智慧的翅膀,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推广的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的方式,将村级民生资金、村务、党务等事项全部公开,村民扫码即可查询、监督、举报。这个被群众称为“指尖上的纪委”的平台,实现了每一笔资金流向的全程留痕,科技成为了监督的“望远镜”,防腐的“探照灯”,它们如同在阡陌间架起的“数字天眼”,让监督穿透层层迷雾。但技术不是万能的,必须警惕“数据依赖症”,防止“屏幕后的监督”替代“面对面”的交流,科技赋能的价值在于为深入群众提供更精准的导航,而非替代深入群众本身。
“制度固本”筑牢每一道防腐堤坝。监督不仅限于“惩”,更重要的是“防”。根治基层监督“宽松软”,需以制度刚性压实责任。北宋王安石推行青苗法时,因缺乏有效的监督制衡,反被地方官吏利用成为盘剥工具。历史教训告诉我们,没有制度保障的良法美意容易在实践中变形走样。新时代纪检工作必须构建“不能腐”的制度笼子,《履职事项清单》的制定进一步明确了各级干部的责任边界,这种“制度+文化”的双重解构,如同在乡间小道铺设“防腐路基”,让监督既能斩断伸向惠民资金的黑手,也能遏制“法不责微”的侥幸心理。制度的力量在于其刚性和持续性,唯有将实践中的有效做法固化为长效机制,才能筑牢防腐堤坝。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当夕阳把纪检人的身影拉长在阡陌之间,那深浅不一的足迹已悄然化作制度的年轮,清廉的种子也正在生根。(刘涛)
中共昆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昆明市监察委员会
Copyright © 昆明市纪委市监委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网站声明
来信请寄:中共昆明市纪委、监察委信访室 地址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7号楼 邮编:650500
举报电话:0871-12388 举报网址:https://yunnan.12388.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