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纪检人手记

【纪检人▪手记】从“手生”到“心悟”

来源于:宜良县

发布时间:2025-05-06 15:07:53

编辑:宜良—刘红艳

春日的云南,漫卷云舒,花香四溢,满目皆是生机。作为纪检监察宣传战线的一名战士,我有幸参与全省纪检监察宣传骨干通讯员综合素质提升培训班,在红河大地的热土上,以脚步丈量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的鲜活实践。

当课堂理论遇见田间实践,当纪检视角碰撞产业脉动,“铁军”的初心与使命在文旅融合的山水间、现代农业的阡陌中、科技创新的浪潮里愈发清晰。

学习期间,在蓝莓基地解读“全生命周期监督”,在开远政务服务中心阐释“亲清政商关系”,在黑泥地社区挖掘“廉洁文化传承”……起初,我以为拍摄不过是“构图 + 按下快门”的简单操作。可当黑泥地社区的党总支书记领着路过的村民,在彝家文化广场上唱起廉洁主题花灯小调时,我一时竟不知该聚焦广场的全貌,还是抓拍村民幸福洋溢的特写。后面整理照片视频,发现能用的寥寥无几——要么角度平淡,要么主题模糊。

在开远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我遇到正在打包鲜切花的王大姐。她告诉我,自己过去在外地打工,如今村里建起产业园,“早上送完孩子上学就来上班,一个月能挣3000多块,还不耽误照顾家,工作环境还好。”她边说边利落地捆扎着鲜花,我赶紧举起相机,定格她额角的汗水和嘴角的笑意。

这样的画面,在我们日常监督检查中并不少见。现代产业园引入企业时,当地纪委监委全程监督合同签订,确保村民优先就业;文旅项目落地前,督促公开土地流转补偿标准,避免“暗箱操作”……这些“看不见”的监督,最终转化为村民“看得见”的获得感。

我特意拍下了一组村史馆的对比照片:一张是过去村民们在田间辛勤劳作的旧照,背景是简陋的土坯房;另一张是如今统一规划的民宿区,几位阿姨穿着民族服饰,向游客售卖手工制品。我想到的图说只有一行字:“监督护航,让‘打工者’变‘创业者’。”

学习归来,我反复翻看大家的照片、视频、宣传稿件,思考如何将弥勒经验转化为宜良的宣传实践。比如,我们是否也能用镜头跟踪惠民资金落实情况?是否可以通过拍摄“小微权力”流程图解,让群众更直观地参与监督?纪检监察宣传工作的意义,或许正在于此,它不仅是成果的展示,更是过程的倒逼,从“记录者”到“推动者”。当我把黑泥地村民围着唱清廉村居的小调的视频和“清廉议事会”照片拿给同事看时,有人感慨:“如果我们的清廉村居的打造也能这么扎实,群众满意度肯定能再提一截。”

回来后的几周,我又陆续去了我们当地的几个乡镇,拍摄了鲜切花企业,百亩红薯种植,光伏发电村集体分红等日常监督工作,回来翻看相机里一张照片:一位老人指着村务公开栏上的账目,眼神专注,手里拿着刚分到的现金。画面没有复杂的构图,却让人一眼看懂“群众监督”的力量。那一刻我恍然大悟:纪检监察宣传不是简单地记录,而是要通过镜头语言传递监督治理的成效。就像弥勒黑泥地的变化,表面看是村容村貌的提升,背后却是“三资”管理规范、“小微权力”清单落实的结果。若不弄懂这些业务,拍出来的不过是“漂亮的空壳”,而更需要记录的是镜头背后的“民生账本”。

未来,我会继续带着相机走进宜良的田间地头,捕捉鲜活素材让自己双脚扎进泥土;用镜头对准集体“三资”清查后的第一笔分红,将纪律语言转化为群众话语让笔端有温度;对准营商环境监督后企业扩产的瞬间,透过发展表象发现监督内核让眼中见制度;对准群众拿到被截留补贴时舒展的眉头……让每一个镜头都成为监督执纪的“可视化答卷”。(王超) 

中共昆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昆明市监察委员会

Copyright © 昆明市纪委市监委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网站声明

来信请寄:中共昆明市纪委、监察委信访室 地址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7号楼 邮编:650500

举报电话:0871-12388 举报网址:https://yunnan.12388.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