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清风文苑

【清风文苑】兰茂:隐士的廉洁精神与济世情怀

来源于:驻市民政局纪检监察组

发布时间:2025-03-13 15:19:34

编辑:牛明峰

我的故乡是嵩明县杨林镇,一有闲暇,我会到兰茂纪念馆,到兰茂廉洁文化公园参观学习。古镇的青瓦白墙间,布衣学者兰茂,似乎没有离去。这位隐士,在悬壶济世与著书立说中诠释中国文化中“士”的品格。他的人生轨迹似云南高原上的一株红山茶,不求显达于庙堂,但将芬芳播撒乡野,在淡泊名利与济世情怀的双重变秦中,树立起跨越时空的廉洁精神丰碑。

悬壶济世中的道德坚守

永乐十五年的滇南,瘴疠横行的土地上,一位孝子为治母疾踏上求索之路。兰茂“遍访滇池流域及滇南各地”的足迹,是医者仁心的见证,折射出知识分子的道德担当。他将个人孝道升华为济世情怀,在三十余载的采药实践中,将寻常草木化作救世良方。当《滇南本草》的墨香初现,这部比《本草纲目》早142年的医典,承载的是544种草药知识,凝结着医者“不谋当世利,但求济苍生”的精神品格。

在商业气息渐浓的明代社会,兰茂始终保持知识分子的精神洁癖。面对可能带来丰厚回报的仕途邀约,他自题“止庵”匾额,以“耻于利禄”的决绝姿态,将精力投入民间医疗事业。这种选择,与其说是对功名的疏离,不如说是对医者初心的坚守。正如他在《医门揽要》中所言:“医道即仁道”,将医术的纯粹性置于利益考量之上。

文化传承中的精神纯粹

当兰茂撰写《声律发蒙》时,云南边地的蒙童第一次触摸到了中原文化的韵律之美。这部早《笠翁对韵》200年的启蒙读物,以“东风破早梅”的清新格调,将音韵之学化作童声琅琅。他编纂《韵略易通》,突破传统韵书的桎梏,用“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的诗意,让艰深的音韵学走出书斋,成为儿童口耳相传的歌谣。

这种文化传播的平民化转向,折射出兰茂独特知识伦理。他拒绝将学问束之高阁,将毕生所学转化为惠及大众的文化养料。在《四库全书》编纂者惊叹其“风行全国”的背后,是学者将个人学术追求与民众文化需求相融合的智慧。

修身实践中的价值选择

兰茂开创的“知行合一”教育理念,为学子打开认知世界的新窗。他摒弃科举的功利导向,主张“学问之道,贵在明理”,将医学实践与道德修养熔铸一炉。这种教育模式,在边疆地区播撒下重实学、轻虚名的价值种子。兰茂践行“身教重于言传”原则。他谢绝官方征召,甘居乡野教席;他将稿酬数度用于刻印医书,分文不取;他要求学生“以德养医,以医修德”。这种人格示范,比任何训诫都更具感染力。

我站在历史长河边回望,兰茂的身影依旧是那么清晰。他的《滇南本草》仍在惠泽众生,他的韵书仍在启迪童蒙,他的教育理念仍在滋养人心。这位隐士用一生诠释的廉洁精神,不是刻意的道德标榜,而是将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内化为生命本真的自然流露。在当今价值观多元时代,兰茂精神犹如一面明镜,映照出知识分子的精神原乡,提醒着后来者:真正的官员尊严,源于对廉洁的纯粹追求;不朽的廉洁传承,始于对不忘初心的朴素坚守。这种超越时空的精神力量,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廉洁文化密码。(驻市民政局纪检监察组 牛明峰)

中共昆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昆明市监察委员会

Copyright © 昆明市纪委市监委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网站声明

来信请寄:中共昆明市纪委、监察委信访室 地址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7号楼 邮编:650500

举报电话:0871-12388 举报网址:https://yunnan.12388.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