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吏故事 | 戴鳌与养正书院
来源于:寻甸县
发布时间:2025-02-28 17:24:18
编辑:寻甸—段懿菲
明朝正德年间,寻甸迎来了历史上第一所官办学校,名曰“养正”。养正书院的历史,犹如流星般短暂却闪耀,点亮了寻甸教育的曙光,为当地培育人才、涵养社会风尚奠定了根基。而书院的创立者戴鳌,以勤政为民、清正无私的品质和操守,推动了一方发展,造福了一方百姓。
戴鳌字时镇,号静山,浙江鄞县黄古林镇人,明朝弘治十二年高中进士,初授太和令。在执政期间,他凭借卓越的治理才能使当地盗息民安。此后,他又历任兴化令、韶州同知、南京刑部郎中,所到之处,百姓均安居乐业。正德七年,因遭人诬告陷害,被贬至寻甸任知府。
冒死请于朝 孔庭还自建
戴鳌天资聪慧,自幼研读经史子集,学识渊博。在他的言传身教与悉心引导下,他的三个弟弟皆德才兼备,文能著书,武能治兵,内孝父母,外无亲疏,品德才能、勤廉功绩均为上品,成为了众人学习的榜样。
来到寻甸后,面对百业待兴、人才匮乏的局面,戴鳌坚信“孔庭还自建,师礼待人行”定能振兴一方。他一面两次冒死向朝廷请命,请求建校育人,以循循善诱之法培育人才,一面开始着手建设书院。事实上,养正书院在正德十年仲春便已落成,而直到仲冬时节,皇帝才下旨恩准,养正书院得以名正言顺。在增建了“启圣公祠”“敬一箴亭”后,一座气势恢宏、书香浓郁的学府自此傲然屹立于寻阳大地之上。
戴鳌以“先斩后奏”的果敢与“广育贤才”的坚定,克服重重困难,实现庙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明末清初人才稀缺的寻甸带来了希望之光,勇开寻甸教育事业的先河。
师礼待人行 儒风自此承
寻甸在汉朝时起就纳入中央管辖,但因其地处偏僻、土地贫瘠,长期人才匮乏,以至于当地百姓不知孔子、不懂庙学。为此,戴鳌跨地区聘请了儒学教授,精心选拔德才兼备之人任教,并从县域内选取了55名俊秀子弟入校,“崇祀孔子”、学习诗经礼仪的文化风尚逐渐形成。
至嘉靖二十八年,寻甸府共培养贡生20人,其中12人被派往各地任教谕、训导,3人出任县典史,更有张大鹍、马章图、马梦箕等9名举人,先后被朝廷派往各地担任知县、知府和按察司副使等重要官职。
此后,养正书院如高悬的明灯,感召着寻甸的后辈奋发图强,投身报国。清朝时期,人们在北营、西门街交叉口竖立起“金字牌坊”,记录下本地的功勋、科第、德政、忠孝节义等事迹,也将寻甸“文化育人、思想塑人”的风气推向高潮。
心劳为赤土 发落为苍生
戴鳌始终秉持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信念与担当,以书育人、兴学重教,打击盗匪、整顿纲纪,拓展城池、增设城门,切实解民忧、纾民困,满足百姓日常生活需求,有力推动了明朝时期寻甸的经济社会发展,并著有《戴中丞遗集》《周易直》等书籍流传后世,供人们学习借鉴。
戴鳌离任寻甸后,为纪念他勤政爱民、兴学育才,人们在寻甸最为热闹繁华的十字街为他建立“去思祠”,期望更多的为官者以他为榜样,大公无私、克勤克勉,让“养正之风”惠及“中正之事”,扶正历史潮流中的精神象征与文化传承,让养正书院这颗璀璨星河中的明珠,永远闪耀。
正因戴鳌果敢的魄力、卓越的远见,才有了开放包容、广纳贤才的养正书院,让寻甸的教育事业得以薪火相传、蓬勃发展。然而,养正书院最终也没能逃脱被毁的命运,只留下一段段口口相传的故事,诉说着它曾经的辉煌。(王世林、段懿菲据寻甸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城郭牧野整理)
中共昆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昆明市监察委员会
Copyright © 昆明市纪委市监委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网站声明
来信请寄:中共昆明市纪委、监察委信访室 地址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7号楼 邮编:650500
举报电话:0871-12388 举报网址:https://yunnan.12388.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