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清风文苑

追寻铜魂记忆 传承铜魂精神

来源于:东川区

发布时间:2025-01-16 10:57:05

编辑:东川—张正余

在东川区汤丹镇铜文化陈列室里,每当看到被记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钱王”——嘉靖通宝(复制品)古钱币时,往来的游客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钱王”嘉靖通宝诞生于东川,现藏于云南省会泽县万寿宫(即“江西旅会泽同乡会馆”)。它是世界上最大、最厚、最重的金属铸币,汤丹也因此获得“钱王故里”的美誉。有关此钱的具体铸造年代有不同说法:《会泽县文物志》中说是大明嘉靖年间东川府始铸制钱时,为纪念开炉而铸;《云南货币简史》则认为系大清康熙二十年(1681)滇铜主产地东川府为纪念云南嘉靖年间首铸制钱而特铸用来镇矿的。但不管是哪种说法,都印证了东川在中国金属铸币史上的重要地位。

铸币离不开铜。东川早于殷商便有产铜、炼铜的历史。东川铜矿储量丰富,是中国古代最大的铜矿储藏地之一。在没有完备的采矿工具及火药等工具的情况下,凭借先民的智慧,东川研发出“火烧水泼”的开采矿石工艺,从而拉开了古滇铜文明的序幕。“火泼水烧”法,是在铜矿岩石上以柴加热,烈火焚岩至滚热,浇冷水,由于岩石热胀冷缩不均匀等因素,岩石自然崩落,完成开采的工艺。西汉开始有文字记载东川产铜,到清乾隆年间,东川铜产业达到鼎盛,当时全国80%的铜产自东川,乾隆皇帝钦赐“灵裕九圜”(意为天赋灵秀,裕及九州)匾额,现在这四个字还被镌刻在入城口,可见铜文化于东川的重要意义。

直至今日,铜文化的影响还渗透在东川生活的方方面面。东川城市中轴线上的主要街道,命名为古铜路;街道上经常可以看到青铜器的雕塑;城区所在地命名为铜都街道等,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铜”的字样。“头顶青天,脚踏云海。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时至今日,仍有许多老东川人记得在落雪矿大井架上的十六个大字。新中国建设时期,东川掀起了“万人探矿”的热潮,全国各地的精英齐聚在此,献身铜矿资源事业,报效祖国。这也是东川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

然而,经过多年的开采,铜矿资源已面临枯竭,但东川人心中的铜文化自豪却从未消失。东川人发扬创新精神,积极转向,寻求新的发展机会。曾经曲折泥泞的公路变为平坦笔直的高速公路,如今从昆明前往东川的路程从6小时缩短至2小时。高速公路上沿途景色美不胜收,群山绵延,道道梯田蜿蜒曲折,赤色的土地上是翠绿的植物,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美丽画卷。

便利的交通也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机会。东川境内的“滇中第一山”轿子雪山,春夏杜鹃盛放,秋冬雪峰皑皑,四时美景鲜明;乌蒙山系最高峰牯牛山,是难觅的登山、攀岩极佳场所;红土地被誉为“上帝打翻的调色盘”,每年冬季都有无数摄影爱好者前来采风;浑然天成的泥石流,有“世界泥石流天然博物馆”之称,既是科考圣地,又是汽车越野等赛事的天然赛场……正因为一代代东川人对家乡的建设,如今,这块铜矿大地上不仅只有铜的印记,更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过去的漫长岁月,东川人以平凡坚韧塑造了辉煌的铜都记忆;今天,不朽的铜都之魂依然成为东川人前进的精神动力。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东川建设者,我将秉持“铜魂”精神,担当作为,继续做好东川的建设工作,为东川的发展贡献一份青年力量。(胡思瑜)

中共昆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昆明市监察委员会

Copyright © 昆明市纪委市监委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网站声明

来信请寄:中共昆明市纪委、监察委信访室 地址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7号楼 邮编:650500

举报电话:0871-12388 举报网址:https://yunnan.12388.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