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里神奇的光
来源于:富民县
发布时间:2024-08-28 09:56:31
编辑:富民—任平
离开老屋三十余年了,老屋已于十年前由后来的主人把它变成了一幢漂亮的大砖房,然而我常常想起它,偶尔也会梦见它,因为我始终忘不了老屋里那道神奇的光。
记事时的七十年代,老屋已经很破旧了,瓦片灰黑,土坯墙有些部位变形或脱落,柱子、椽子也似乎如生病的老人在轻轻呻吟。老屋坐东向西,前是大水沟(主干渠),后是大水田,一楼一底三大间,住着三家人,我家七口人住中间,大约五十多个平方,旁边两家稍宽一些。
因是坐东向西,老屋早上、黄昏时光线不好,特别是我家居中间,只有前后两扇巴掌大的没栏的窗子(其实就是两个墙洞),当然除睡觉外木门一直是开着迎光的。习惯成自然,一家老少七口心安理得地生活。不知是哪一天,也许是小学三年级了吧,我发现一个神奇的现象:阳光明媚的日子,特别是骄阳似火的夏季,一到傍晚四五点钟,阳光穿过墙洞如手电筒般光齐刷刷地射进来,形成自上而下斜斜的光柱,老屋变得既明亮又温暖;让人惊奇的是光线不只是单一的红色,还有黄、蓝、绿等多种色彩,如五颜六色的纱线,线中有灰尘、草屑飞舞,煞是好看!忍不住用手去摸,可什么也没有。告知姐姐、弟弟,他们也感惊喜,小弟甚至欢喜得在光中跳舞。室外白色的太阳光从墙洞进了屋怎么会变成多种色彩?光中的灰尘、草屑怎么看得见摸不着?向七十多岁的奶奶请教,问爱读书的爸爸,都说不知道。这大概是长大后在书上读到的“阳光本色”“光折射”吧。
见多不怪,然而我是多么地爱墙洞里射进来的神奇光,它是暗夜中的火把,是黎明前的曙光。在光中,我坐在小木凳上憩息,让劳动的疲惫烟消云散;在光中,我看小图书、做作业,夏天不知炎热,冬天不知寒冷;在光中,我心驰神往地阅读爸爸的藏书——繁体字《回顾长征》,晚上做梦戴上八角帽当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在光中,我萌生走出农村当工人的梦想,计划将来为家人建一所大房子;在光中,我对太阳普照万物的无私奉献品质心生敬意……
大凡上了年纪的人对以前的事都记忆犹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从家庭到国家都不富裕,许多农村家庭是贫困的。我家也不例外,七口人挤在一间百年老屋里,亲戚来了只好害羞地领到别家借宿。但老屋里的生活是温馨的,奶奶生于1900年,很老了,全家都靠父母劳动生产挣钱,奶奶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姐弟四人读书,各司其职,养猪鸡、管菜地、碾米磨面等活儿大家齐心协力。夜幕降临,昏黄的白炽灯下,四姐弟做作业,爸爸看书报,奶奶、妈妈喜形于色,或忙补衣纳鞋,或忙烧水上茶,其乐融融……
1988年建盖新屋,老屋卖给了别人。我们也住上了新房。新房虽也是土木结构,有三大间,坐南朝北,前后墙壁有三道大窗子,安有玻璃,采光非常好。但老屋里那种神奇的七色光柱没有了,一次次感到遗憾。
日月如梭,祖国发展日新月异,农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甜。姐姐远嫁盖了新砖房,二弟在家务农盖了新砖房,小弟和我师范毕业买了新砖房,全家过上了小康生活,丰衣足食。回首来路,忆苦思甜,不得不感谢老屋,也不得不感谢老屋里那道神奇的光。仔细想想,父母亲含辛茹苦、勤劳俭朴、豁达乐观,不就是那道给我光亮与温暖的光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向老屋致敬,向父母致敬! (邵天伟)
中共昆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昆明市监察委员会
Copyright © 昆明市纪委市监委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网站声明
来信请寄:中共昆明市纪委、监察委信访室 地址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7号楼 邮编:650500
举报电话:0871-12388 举报网址:https://yunnan.12388.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