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后世称颂的开滇“廉”王
来源于:官渡区
发布时间:2024-07-23 15:37:35
编辑:官渡—李代瑜
古人云: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在“彩云之南”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曾带领古滇人民建设家园的璀璨之星,他出生在战国末期,系楚庄王苗裔,得墨家教育培养长大,后受楚国左徒屈原力荐出任楚国大将军,随着历史演绎,时移世易,他成了开滇之王——庄蹻。历史上,滇王庄蹻也是一位家风优秀、克己奉公、爱民如子、爱滇兴滇的廉洁之王。
克勤克俭的优秀家风。庄蹻一生只娶过一位妻子,岳父骆氏家族家境十分殷实,而庄蹻家境因祖父参与兵争受到牵连落难,之后家里就过得一直清贫。但其家风严格,祖母秦姬和母亲秦娥又极重门风,要求庄家的子孙必须甘于清贫、自立自强,所以从来不愿接受骆家的任何馈赠。因战事不断,夫妻聚少离多,庄蹻母亲秦娥带领一家老小种田纺纱,饲养家禽,自给自足,全家人的衣服靠纺纱维系,过得十分清苦。也因此培养熏陶了庄蹻恪守自立自强、勤劳俭朴的优秀家风。
克己奉公的高尚品质。公元前333年,齐楚大战后,庄蹻担任军中司马将军,夙夜在公,吃住都在司马府衙,后堂除了几件老旧的家具和反复缝补过的粗糙衣物外,再无像样的家什,桌子上的茶壶都很少有用过的痕迹,壶里常常仅剩下干在壶底的茶叶,后院的小厨房也经常结满了蜘蛛网。因军务缠身,庄蹻通常回到府衙时都是深夜,皎洁的月光早已洒满整个屋子,透亮的光线已映刻出一位廉洁王者的身影。
爱民如子的大德情操。公元前275年初夏,为争夺铜锡原矿资源,庄蹻受楚顷襄王命令,率领楚国大军开往西南。因西南自然条件严苛,毒虫猛兽、瘴雨蛮烟等因素,大军几经生死,折损数万人后才成功到达滇池一域。大军驻滇一年多以后,庄蹻为深入了解和熟悉滇池地区的人文水情,常常带领亲随,换成当地“滇人”的服饰,辗转滇池流域周边勘探考察。一天,他们见天色已晚,决定借宿于大池(今澄江抚仙湖)边的牧民家中。于大池北岸寻得一户人家,拴好马后前去叩门,主人十分好客,引入院落后,便张罗着在院内吃饭。不一会,后院小孩的哭闹声引起了庄蹻的注意,询问后得知,家里常常以野菜糊糊汤为食,但因好客便以家中羔羊招待,待有剩餐再给小孩吃,得知原委后,便匀出大半抬到后院给孩子们,并分出身上带的食盐和干粮,一并交给家中老者,几番推辞后,庄蹻微笑着说道:“我见老丈家道并不殷实,我等十数人一下子吃了这许多的食物,将使老丈和家人的生活更加清苦。留下这么点东西,略表我等一点心意而已。”次日清晨,天还未亮,庄蹻一行就悄悄将身上全部干粮和少许衣物留下放在灶台上,返回了滇池邑。
爱滇兴滇的家国情怀。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后,发现当地土地肥美,湖泽清澈,非常适宜农牧,但因缺乏兽医保障,牛羊马常因生病或难产导致数量不增反减,同时农作物又受到大池、滇池水患,常常食不果腹,让庄蹻寝食难安并下定决心:“我等楚人既然入滇,必不能唯有忠楚之心,还须有爱滇、护滇、兴滇之志”。随后,庄蹻首先向楚顷襄王上书奏章,恳请楚王恩准大军尽快返楚,以减轻“滇人”的供养负担,同时,安排亲兵四处寻访懂水利的墨家工匠和熟通兽医的楚国能人进滇支援。然而,公元前271年,秦昭襄王下令占据关隘,设置路卡,毁坏沿途所有驿站,庄蹻大军与楚国的正常联系全部被切断,入滇楚军回师无望。一年多后,历经千辛万苦,亲兵带领一批工匠和兽医从僰道(今四川宜宾地区)绕道由朱提(今云南昭通地区)迂回到达滇池邑,自此“滇人”的农作物、畜牧等问题迎刃而解。
公元前223年,楚国被秦国攻灭。《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滇王庄蹻兴滇信念如磐,致力维护着民族的团结,保持着地方的稳定,兴水利、造农田、促畜牧,惠及地方经济,恩泽地方百姓,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古滇奇迹。古滇国时期,经过滇王庄蹻的不懈努力,顺利打通了纵横西南的两条国际大通道——“蜀身毒道”和“进桑麋冷道”,为中华文明紧密联系古印度文明、古罗马文明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历史成就了一代滇王,他的历史事迹也为后人树立了廉洁高尚、兴滇忘我的光辉榜样。(官渡区纪委监委 刘斌)
中共昆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昆明市监察委员会
Copyright © 昆明市纪委市监委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网站声明
来信请寄:中共昆明市纪委、监察委信访室 地址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7号楼 邮编:650500
举报电话:0871-12388 举报网址:https://yunnan.12388.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