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清风文苑

把勤俭节约当“传家宝”的任弼时

来源于:官渡区

发布时间:2024-07-09 17:32:58

编辑:官渡—李代瑜

无产阶级革命家任弼时几十年如一日,一生勤俭节约,为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鞠躬尽瘁。

在战争环境中,任弼时严格自律,勤俭节约,反对特殊化。他的生活水准与战士无异,时常以野菜,米糠为食。任弼时的夫人陈琮英说:“弼时同志和广大战士在生活上没有区别,穿的是同样的衣服,吃的是一锅饭。为了照顾他的身体,给他另搞点吃的,他都不允许。”凡同任弼时一道工作或生活过的人都知道他有“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用钱多,三怕麻烦人。“三怕”精神是任弼时一生恪守的人生信条,不仅给家人树立了良好的家风,也为同事们塑造了良好的风气氛围。

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任弼时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本色,总是为别人想得多,为革命事业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进入北平后,任弼时家住景山东街,房子狭小,还紧挨着马路,他的办公室离马路只有两三米,声音嘈杂。组织上为了照顾他的工作和休息,要给他搬家。当他了解到为了给他搬家,得把一个机关迁走时,就坚决不让搬。后来,组织上准备把他的住房维修一下,他也不让,说能将就着住,就不必整修,免得给组织添麻烦。此外,工作人员想换掉他的旧被子、旧衣服,被他制止:“你们不要以为现在进城了,应该阔气一些了,这样想就不对了,不能忘记目前我们国家和人民还有困难,什么东西也不准给我领,那些被褥和衣服补一补还可以用嘛。”他认为修房子会花钱太多,换被褥、衣服也花钱,他说:“现在国家很困难,应该把钱用到建设上去。”任弼时还把勤俭节约落实到工作中的小事上,他在每个房间电灯开关处都写上“人走灯灭”,提醒大家节约用电。工作人员进城办事,他总要嘱咐,把要办的事情集中起来办,减少用车次数,节省汽油。

任弼时的勤俭节约、怕麻烦是刻印到骨子里的,就连生病赴莫斯科治病时,还对工作人员提出两条原则:一是随行宜少,不带家属,不带卫士,连翻译也不带;二是添置服装力求节省,避免浪费。

任弼时对待子女要求甚严,把自身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精神当成“传家宝”原原本本地传给了子女。通过言传身教,任弼时为子女树立了良好的家风家教,要求已上学的孩子全部住校,吃大灶,过艰苦的生活,不许他们有优越感。他常教育孩子:“要能吃苦,好好锻炼自己,努力学习,长大了才能为国家做事,为人民服务。”战争年代,任弼时的两个女儿远志、远征到延安后住校读书,吃延安当时规定的三种伙食标准的最低档——大灶。任远志曾在文章里这样记述:“我和妹妹盛衣服的箱子都是爸爸用过的旧木箱,很粗糙简陋,平时就放在卧室的窗下。一次上学前忘记关好窗子,赶上了大雨,木箱被淋个透湿。当妈妈帮我晾晒衣服时,爸爸看到我的衣裤补了又补的样子,既欣慰,又心痛。”任远征也回忆说:“在生活上,哪怕是一些很小的事,爸爸也要求很严。他经常嘱咐我们,一定要节约水电,电灯要人走灯关;自来水用时不要开得太大,用完要关紧;不要在墙上随便钉钉子挂衣服;窗子开了,一定要钩好,不然风一吹就要打破玻璃……”任远征说:“爸爸给我们讲大道理的时候并不多,他事事处处用自己的行动在教育着我们,使我们知道应该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对民族对人民有用的人。”任弼时的言传身教逐渐转化为儿女们的行动。

任弼时的“三怕”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体现了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令人敬佩。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把任弼时勤俭节约的好作风好品格作为培养优良家风的“传家宝”持续传承发扬下去,切实以好家风涵养良好社会风气。(官渡区纪委监委 苏甜)

中共昆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昆明市监察委员会

Copyright © 昆明市纪委市监委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网站声明

来信请寄:中共昆明市纪委、监察委信访室 地址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7号楼 邮编:650500

举报电话:0871-12388 举报网址:https://yunnan.12388.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