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清风文苑

【清风文苑】乡间有家小卖铺

来源于:富民县

发布时间:2024-07-09 17:32:47

编辑:富民—任平

小孩子心底都曾有一个相同的梦想,要是家里是开小卖铺的,那该多好啊,有吃不完的零食。

在我小的时候,在村子最下端有一家小卖铺,而我家在村子最上端。每次嘴馋去买零食,要沿着弯弯曲曲的田间小道走上一段路,至村中心的马路,穿过马路,走过一座小桥,顺着迷宫一样的巷道,经过零星几户人家共用的一块宽阔的场子,再走过一段狭窄的小道,才能到达村里这唯一的一家小卖铺。

虽路程曲折,途中还有恶狗拦路,但我们总是禁不住零食的诱惑。记忆最为深刻的,就是小卖铺里的小粑粑,可以盖住儿时我的整个手掌心大小,用面粉烤得微黄,泛着糊香味,表面粘着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白砂糖,吃起来又香又甜。有时用手掌心捧着小粑粑,用水瓢舀上一点水慢慢倒在上面,水浸润过的小粑粑吃起来软软甜甜的。

上小学时,梦想实现了。我的奶奶趁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承包酒厂酿酒、酒糟养猪、猪粪肥地种植果树,成了赤鹫乡首批万元户。后来经济转型,奶奶抓住机遇,在乡街子买地建了一栋两层的小楼房,开了赤鹫乡第一家小卖铺,比我们村子里的那间大得多。

四年级读完后,我离开龙泉村,到赤鹫中心小学上学,和爷爷奶奶住在小卖铺里,不用像其他同学一样住校。我记得播放电视剧《渴望》时,每到晚上,奶奶家的小卖铺里就挤满人,有小孩、有妇女,也有男的站在门外朝里看。有的坐着,有的站着,围着菊花牌黑白电视机,看得入神。门被堵得水泄不通,一直等到电视剧播放结束,大家才带着不舍离开。

小卖铺的东西很多,从吃穿用到农具,应有尽有。干菜、调料,斗笠、水鞋,大铁锅、小锅铲,针线、顶针,打火石、煤油(点灯用),基本能满足赤鹫乡百姓的生活和生产需求。

奶奶负责看守店铺,爷爷则负责进货。进货前,奶奶详细开好清单。爷爷把清单和钱小心翼翼藏好。对于如何藏好钱,爷爷一直很头疼,进行了好几次尝试和改进。经过反复实践,爷爷发现把钱藏在胸口前的口袋里,再把扣子扣上,最保险,因为小偷一伸手,就在眼皮子底下——看得见。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我想起小时候街子天,奶奶或妈妈总要把桶里的水接满。那时没有瓶装水,上街赶集的人口渴了都来我家舀水喝。有的打声招呼:“我来你家喝口水”,有的招呼也不打,径直走进来,拿起锡瓢,舀起半瓢水,咕咚咕咚喝下肚,解渴又消暑。等散街时,门口到厨房一地湿淋淋的,家里的人从没有过一句怨言。有时正在吃饭,有顾客来买东西,爸妈顺口说道:“进来吃饭。”有的很是客气,但妈妈说:“不用客气,无非就是添一双筷子、加一个碗。”

小卖铺对面就是农村信用社,有贷款不会写申请的,他们来我家小卖铺里找爸爸帮忙;春耕买籽种,没有钱的,爸爸赊货给他们,等秋收卖粮食后再来付钱;有的小学生来我家买作业本,爸爸得知他考试成绩优异时,不收他的钱,作为奖励。同时爸爸还许诺,下个学期考得好便继续奖励他。

因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诚信经营,我家的小卖铺多次被评为乡级和县级先进个体户。

因为有了小卖铺的收益,爸爸妈妈供我和弟弟读了大学。我毕业后,到小卖铺附近的中学做了老师,现已坚守家乡的教育岗位20余年。弟弟毕业后,在我家小卖铺对面的农村信用社工作。

小卖铺是乡村时代的缩影,是乡村经济发展的纽带,也是我解读家乡风土人情的情感密码。(何燕)

中共昆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昆明市监察委员会

Copyright © 昆明市纪委市监委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网站声明

来信请寄:中共昆明市纪委、监察委信访室 地址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7号楼 邮编:650500

举报电话:0871-12388 举报网址:https://yunnan.12388.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