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清风文苑

兰茂:芝兰茂盛 世留清香

来源于:盘龙区

发布时间:2024-07-09 17:32:30

编辑:盘龙—王国敬

兰茂(1397-1470年),字廷秀,号止庵,外号和光道人、洞天风月子、玄壶子等,云南省嵩明县杨林人。明代医药家、音韵学家、诗人、教育家、理学宗匠。

一片寸心报母恩,悬壶济世成大医。《滇南本草》务本堂序中记载“兰子因母病,留心此技三十余年”。兰茂秉承孝道,为了给母亲治病,他刻苦钻研、辛勤实践,“遍访滇池流域及滇南各地”访医问药,边采药、边学医、边行医、边著书,为了著书采药,兰茂的脚步几乎踏遍了云南全境。在四处觅方采药的过程中,兰茂结合积累的治疗经验,于永乐十五年(1417),兰茂开始编著医药学专著《滇南本草》,在正统元年(1436)完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药物学专著《滇南本草》(含《医门揽要》)这部巨著,比李时珍《本草纲目》早142年。《滇南本草》全书约10万余字,最早的抄本载药274种,整理本载药544种,多数为云南地方性中草药,附方600余首,是一本药物与方剂结合,便于使用,有独创性的药物学专著。李孝友称兰茂《滇南本草》及所附《医门揽要》“系兰茂对古代边疆民族地区常见病、多发病临床经验的总结,对中国民族药物的发掘与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淡泊名与利,音韵成佳趣。《云南通志》记述兰茂“耻于利禄,自匾其轩为‘止庵’,遂不出”。他终日与诗书为伴,写出了云南第一部声律启蒙读物《声律发蒙》。这是一部用韵语写成供童生学习音韵对仗的专用读本,早于李渔《笠翁对韵》约200年,该书“吟诵之下,恍觉景物山川,皆成佳趣”。由于通俗易懂,语言精炼,音律铿锵,琅琅上口,广受欢迎,因而成为当时滇中的启蒙教科书。正统七年(1442年),兰茂46岁时又写出了“应用便俗,而风行全国”的《韵略易通》,全书收8348字。兰茂立足云南方言,面向全国普通话,即“尽变古法,以就方音”,将《中原音韵》的36个声母简化为20个,又把19个韵改为20韵,形成横有20母,纵有20韵,融声、韵、调为一体的“新等韵图”,以“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的一首五言绝句,仅20个字的《早梅诗》将当时的北方话的声母标准注出来,成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的普通话21个声母的前身。由于它切合实际,便于应用,流传很广,被收入清代《四库全书》。当代著名学者方国瑜先生说:“兰茂的《韵略易通》,在中国音韵史上竖起了第二座巍峨的里程碑。”

设堂讲学为启蒙,知行合一重教育。兰茂作为滇地开馆教学第一人,他在杨升庵被贬云南之前就提倡道德文化教育,是他开始在云南启蒙文化,推广普通话音韵。兰茂将其本人对音律的研究所得与积累的教学实践经验相结合,著有《韵略易通》和《声律发蒙》。在正统年间(1436—1449年间)及其前后,兰茂在杨林设堂讲学。由于他的《韵略易通》“言言珠玑,句句琳琅”,《声律发蒙》“词采骀宕,裁对工稳,村塾启蒙,几乎人手一编”。在当时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尊崇,从四面八方而来的学者纷纷到杨林向兰茂请教学习。兰茂在杨林讲学治学严谨,身体力行,孜孜不倦,成了当时滇中地区受人景仰的民间教育家。此后“云南第一所书院”——碧澜书院就诞生于杨林,书院比建于嘉靖三年的昆明五华书院早3至18年,比嵩明州的嵩阳书院早300多年。

时移世易万物变,高尚品格终传承。兰茂除了流传后世的诸多著作之外,其淡泊名利、大医精诚的精神对后世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兰茂主张诊病不可“以人之生死而为钓名之地”,而是要以“圣贤兢业之心”,“慎”而诊之。 《滇南本草》序言中说到:“后有学者,切不可贪大利而泯救病之思。凡行医者,合脉理参悟,其应如响,慎之慎之。”兰茂行医出于孝而播其仁,其淡泊名利、潜心钻研的高尚医德医风至今仍具有重要的职业道德教化作用。在《声律发蒙》写到“树正影无偏,源清流自洁”“韦贤务教不储金,子罕守廉何用宝”,表明了兰茂廉洁、正直、知足的高尚品格。

兰茂,作为人子,他做到了“百善孝为先”;作为医者,他做到了“大医济世、护佑苍生”;作为学者,他做到了“潜心钻研、利国济民”;作为师者,他做到了“教书育人、泽被千秋”。正是他坚守初心、“淡泊名利、不耻利禄”的高尚品格和情操让他能潜心钻研、不追名逐利,得以在医学、教育、文学等领域取得诸多成就,成为老百姓尊称的“滇南医圣”、“小圣”、“兰仙人”。兰茂,他的品格正如他的名字一般芝兰茂盛、世留清香。(罗雪)

中共昆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昆明市监察委员会

Copyright © 昆明市纪委市监委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网站声明

来信请寄:中共昆明市纪委、监察委信访室 地址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7号楼 邮编:650500

举报电话:0871-12388 举报网址:https://yunnan.12388.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