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清风文苑

【清风文苑】勤俭节约 安贫守道的徐特立

来源于:官渡区

发布时间:2024-03-15 18:10:17

编辑:官渡—李代瑜

徐特立是著名革命家、教育家,“延安五老”之一。1937年,徐特立在延安陕甘宁边区担任教育厅长,一直住在一间简陋的屋子里。那间屋子,不仅是他办公、接待他人的地方,也是他睡觉、休息的场所。环顾他的那间屋子,一张大炕就要占去屋子的一半;剩余的地方,既要放自己的办公桌,又要放和自己合住的警卫人员的东西。然而,就是在这间屋子里,在这样的情况下,徐特立仍然安之若素,全然没有怨言。

徐特立不要求住得好,也不要求吃得好。当时,边区机关工作人员都是在大食堂吃饭。他官至厅长,又在年龄上比其他人高出一大截,是可以向上级提出单独开灶的要求。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同广大干部战士一样,吃大伙房里做的土豆、白菜、豆芽等,有时候改善伙食,也最多是加个豆腐之类,这是他长期养成的勤俭节约的习惯。

新中国成立后,组织上分给徐特立几间屋子,他欢天喜地地让女儿把他的爱人从湖南接来团聚。由于他住的房子比较老,地板都已经腐烂,面积也不大,于是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要求办公厅换一间屋子。办公厅的同志经过调查,发现屋子确实不行,可在征求徐特立意见时,他却认为,把屋子里那些坏了的地方修一修,腐烂的地板换一换,就可以了。

1952年,中央考虑到徐特立家屋子小,既要在家接待来访群众,又要摆放图书资料,决定为他盖几间房子。他得知消息后,说:“现在人民生活还有许多困难,我怎么能为自己盖房子,花费人民的钱。还是等将来生产建设搞好了,人民富裕了再说吧!”

之后,经过一再解释,并根据徐特立一贯提倡的节约精神,将费用降了一半,这才为他搭建了几间房子。建成后,徐特立还一再讲钱花多了,那些新盖的房子窗帘布用得太好了,他说:“当年我们在延安就没有窗帘,不是照样干革命!可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必须继续保持和发扬小米加步枪的延安精神。”

徐特立有一件补丁棉衣。这件大衣徐特立在延安时就穿上了,越穿越破,徐特立都是缝缝补补凑合穿。有人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说徐老,换一件吧。徐特立摇头说:“你没看到农民有一件棉衣都要穿一辈子?我这才穿几年?”

徐特立的工资其实不低,家人用工资给他买了两件新衣服和一双漂亮的皮鞋,徐特立也穿,但只在外事场合穿,他认为这是国家形象,而回到家里,徐特立又马上换回自己穿破了的衣服、开了口子的鞋。

不管谁的钱,花在自己身上,他都心疼。1957年,徐特立八十大寿,他的亲朋故友决定给徐老摆寿宴。当然,花的不是公款,都是大家自己的工资,可徐特立不想让大家破费。徐特立说:“咱们国家还很穷,这么大吃大喝,不是给我徐特立脸上抹黑吗?”借着湖南要开人代会,他趁机赶紧“逃”了出来。

可到了长沙,他的亲朋故友更多,又想给他安排寿宴。徐特立态度坚决:“这寿辰我不能过,过了就对不起人民。”徐特立又借口办事买了张去广州的票,就这样,列车的隆隆声为他庆祝了八十大寿。

徐特立经常教育身边的工作人员,不要浪费国家的能源和钱财。有时晚上已经睡觉了,但当他发现路灯没有关掉,水龙头没有拧紧时,就会立即从床上爬起来关好、拧紧。

徐特立就是这样一个甘于清贫、把勤俭当美德的人。1953年他去长沙时,机关、学校、医院、工厂都要请他去讲艰苦奋斗的故事。他有一句话很具有教育意义,那就是:“我们是革命队伍中的开路先锋,也是建设祖国各条战线打头阵的人,责任重大,困难很多,我们必须吃苦……”

正因为徐特立甘于清贫,勇于吃苦,才铸就了他在人们心中廉洁奉公的光辉形象。老一辈革命家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都坚持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和高风亮节,时刻激励每一位党员干部提倡节约、反对浪费,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官渡区纪委监委  苏甜)

中共昆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昆明市监察委员会

Copyright © 昆明市纪委市监委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网站声明

来信请寄:中共昆明市纪委、监察委信访室 地址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7号楼 邮编:650500

举报电话:0871-12388 举报网址:https://yunnan.12388.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