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吏故事】季文子:相三君而无私积
来源于:富民县
发布时间:2023-10-09 09:55:26
编辑:富民—王焱
季文子(?--前568年),即“季孙行父”,谥文,史称“季文子”,春秋鲁国人,官至鲁国正卿,宣、成、襄三代为相,执政33年。春秋时期著名的贤臣廉吏。
季文子是一位清正廉洁、严于律己的清官。他虽然是鲁国季友(鲁桓公最小的儿子)的孙子,出身鲁国贵族,地位显赫,但他一生清正廉洁,关注民生疾苦,生活节俭、忠孝仁义,堪称贵族高官的楷模。
清君侧,驱逐太子仆
鲁文公十八年(前609年),莒国国君莒纪公因喜爱自己的幼子季佗而废黜了太子仆,太子仆在国人的帮助下弑杀了自己的父亲莒纪公,季佗继承莒国国君之位,是为莒厉公。而太子仆则带着财物逃到了鲁国,并把自己带来的财物献给鲁宣公。
鲁宣公看到太子仆带来的礼物十分高兴,便对季文子说,“今日必授”,即请替我封他采邑。而季文子却命手下“今日必达”,将莒国太子仆驱赶出了鲁国。
鲁宣公知道后问季文子为什么这样做,季文子则让太史克对鲁宣公说道,“看到对待君主有礼度的人,就服侍他;看到对待自己君主不守礼度的人,就诛罚他。那个莒国仆,如果效法他的孝敬,那么他杀了他的君父;如果效法他的忠信,那么他盗窃了国家的宝物。这种不忠不孝的人,所以我驱逐了他。”鲁宣公听后大悟。
崇廉尚俭,教化一方
季文子虽然身为正卿,但衣着简朴,家中的女人不穿丝绸,马棚中的马不喂粮食,用糟糠做饲料。
一日,仲孙佗不解地问季文子:“您是鲁国的上卿,辅佐了两位国君,侍妾不穿丝绸,马不喂粮食,人们会认为您吝啬,况且这对于国家来说也不光彩吧!”
季文子说道,“我也想讲究排场,但是我看国中百姓,他们的父兄很多还在吃着粗粮,穿着破衣,我不敢眼看着别人的父兄很多还在吃着粗粮穿破衣,而让我的侍妾穿丝绸,让我的马吃粮食。况且我只听说过以出众的德行作为国家的光荣,没听过以侍妾和马的用度奢华为国家之光荣的。”
事后,仲孙佗之父孟献子得知此事,将仲孙佗囚禁七天反省。后来,仲孙佗家的侍妾穿的是粗布之衣,马也仅仅是喂普通草料。季文子得知此事,说:“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是世人当中的优异者。”于是让他做了上大夫。
从“妾马论”中可以看出季文子是真正亲民爱民、体恤民众疾苦、与群众心连心的,他不仅愿意而且积极与民同甘共苦,还要求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水准和普通民众一样,他认为“国人之父兄食麤而衣恶”,自己就不能“美妾与马”。
季文子的清正廉洁、体恤民情是“谋民利、解民忧”的生动诠释,更重要的是言传身教地感化了身边一批爱“炫富”的“纨绔子弟”。
相三君而无私积
季文子去世后,根据大夫入殓的礼仪,鲁襄公亲自监临。季文子生前留下遗言要求薄葬,其死后,家臣搜集其家中器物作为随葬用品,发现其家中既无金银财宝,亦无一件器具重复,只能以他用过的几件旧家具陪葬。
鲁襄公看到后大为惊奇,亲自查阅了季文子的收支情况,感慨道“廉忠矣!”。左丘明在《左传·襄公五年》中评价道 :“相三君矣,而无私积,可不谓忠乎?”
在季文子的躬行与倡导下,鲁国上下一改奢靡之风,崇廉尚俭、以俭朴行事,为后世传颂。(王焱、蔡欣桔)
中共昆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昆明市监察委员会
Copyright © 昆明市纪委市监委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网站声明
来信请寄:中共昆明市纪委、监察委信访室 地址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7号楼 邮编:650500
举报电话:0871-12388 举报网址:https://yunnan.12388.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