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乡风物话清廉
来源于:石林县
发布时间:2023-06-16 15:31:07
编辑:石林—黄俊
彝乡大地,一石一景、一碑一文、一针一线,这些风物构成了一道道风景线,也蕴藏深意。石林县纪委监委透过风物的斑斓影踪,去寻觅和整理它们的廉洁之声,传递给广大干部群众。
以石鉴心
“石林以‘山石冠天下,风情醉国人’蜚声海内外,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歌舞影片《阿诗玛》将石林推向全国,乃至世界……”随着讲解,参观者在石林武庙“以石鉴心”主题墙前回味“林海”深处奇石的奥秘。
在石林风景区,大小石林整体呈现灰白色,石峰直立突兀、高大密集、形状各异,站在观景台俯瞰全景,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酣畅淋漓。而进入乃古石林,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黑森森的怪石,如大海怒涛冲天而起,又像壁垒森严的古代城堡,令人思绪万千。同样都是喀斯特地貌,但大小石林与乃古石林景色却各有不同,这源于石头成分的不同。大小石林的石头主要由石灰岩构成,而乃古石林的成分是白云质石灰岩。石头内在成分的不同,造就了形态各异的风景。由此及彼,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作为不同,结局也终将不同。
石林县纪委监委主动挖掘自然风光中蕴含的廉洁元素,通过“以石鉴心”主题墙,让参观者在领略自然风光时,也体会到自然造物的深意,审视人生,掂量得失,廓清心中的迷雾,追寻正确的人生方向。
“流芳”还是“遗臭”?
“‘去思碑’碑文虽然模糊不清,但它一直昭示着后辈:为人民谋幸福的人,人民将会永远记在心里。”石林县纪委监委讲解员向前来参观的党员干部,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传播清廉正能量。
历经岁月沧桑的“去思碑”主人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官员——陈先溶。1887年至1898年,陈先溶任路南知州,在位11年里,他重修文庙、倡导文明,严厉打击活动于路南境内的匪患,大力整治社会治安秩序,确保州境安宁。主持修建武庙、改善水利和交通、大兴地方教育。离任后,路南百姓在城北门墙脚树了“路南知州陈公去思碑”,以彰其功德,觐表思念之情。1958年,拆除城墙时,该碑断为两截,一截被搬作碾房垫石,一截遗落在西北社区的某一民宅内。后来,在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去思碑”终于合二为一,最后安放于清风亭中。如今,“去思碑”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林县纪委监委围绕一正一反的“去思碑”和“遗臭碑”,主动打造群众愿意看、看得懂廉洁文化点位,建设“双碑”廉洁文化园。联合县级相关部门相继制作推出《探访许良安》《流芳还是遗臭—石林的“去思碑”和“遗臭碑”》等新媒体作品,让石碑背后承载的清廉和贪腐故事穿越百年,留给参观者思考当官价值,人生意义。
经纬线里述清廉
石林撒尼刺绣,针脚细密、工艺精湛、图案构思巧妙、色彩明丽,显露出撒尼人的艺术创造力的同时,也展现出他们生活的智慧。
小到刚出生婴儿使用的襁褓,大到成人身上穿戴的服饰。撒尼绣人先在心中勾勒出大概图样,按照布纹的经纬规律,一针一线先绣轮廓,后贴轮廓填色,最后绣中心部分。绣出来的纹样平整光滑、纹路清晰。而这些花纹多集中在袖口、手肘、裤腿上,不仅是为了起到美观和装饰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为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容易磨损的地方,提前筑起防线,这与防患于未然的清廉文化不谋而合。撒尼绣人认为做人和刺绣是一样的,刺绣一定要头脑清楚,要按布丝绣,不按布丝绣会绣错,做人要按路好好走,不按路走会走错。刺绣绣错了还可以拆了重来,但是人生走错了就回不了头了。
“在保护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撒尼刺绣时,我们注重提炼传统技艺中的清廉因子。”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拍摄《经纬线里述清廉》视频,让更多人了解到撒尼刺绣不仅仅是石林非遗文化和民族民间艺术,更体会到撒尼绣品中蕴含的廉意。(李卿钰)
中共昆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昆明市监察委员会
Copyright © 昆明市纪委市监委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网站声明
来信请寄:中共昆明市纪委、监察委信访室 地址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7号楼 邮编:650500
举报电话:0871-12388 举报网址:https://yunnan.12388.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