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清风文苑

豆沙关

来源于:富民县

发布时间:2023-05-09 16:12:40

编辑:富民—王焱

豆沙关,乃西南方向入盐津县第一镇,史上有“入滇第一关”之称。

盐津县地处昭通腹地,雄踞朱提江(古称)关河峡谷两岸。从昭通市区出发,途经G85高速公路,穿越大关县境,约半个小时车程,朝着金沙江方向一路向北而下就到了盐津县。

对于“豆沙关”名称的来历,民间有两种传说。

传说一。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南征通过这儿,来到关下扎营。守军将领说:“丞相南征,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我等也不敢不让丞相通过。久闻丞相大智大慧,现略备问题请丞相帮助解决。丞相若能在三天之内,将关河边上堆积的河沙中的豌豆捡出来,小将定让大军通行,并备薄酒致谢。”诸葛亮领人到河边一看,呵,沙滩上,成堆成堆的河沙一堆连着一堆,每堆河沙里都均匀地掺杂了不少的豌豆。这可麻烦了,让士兵们用手一颗一颗地捡,别说三天,就是七天也不可能捡完。诸葛亮陷入了沉思。中军帐内,诸葛亮背着手踱来踱去,始终没想出办法来。天快黑了,诸葛亮步出军营,看到山地里漫山遍野的翠竹,不禁眼睛一亮,有了,赶快传令三军,打着火把,砍竹子,划篾条,编织成网状;然后分离河沙和豌豆。天亮后,守军将领看到旭日照耀着河滩,金黄的是豌豆,灰暗的是沙,已经全“捡”出来了。惊讶之余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蜀军顺利地通过石门关,经过关口城堡时,守关将士对诸葛亮肃立致敬。后来,为了表示对诸葛丞相大智大慧的崇敬,石门关变成了“豆沙关”,那个能够把“豌豆”与“河沙”分开的“网状物”,就演变成了“竹筛”。

传说二。豆沙关原叫石门关。到了元代,朝廷派一个叫窦勺的将领来守关,于是他就用自己的名字取而代之,把关名改为窦勺关。由于“窦勺”与当地方言口音“豆沙”一词谐音,就沿用下来。

从昭通去往盐津,一路所见,不是平坝,亦非湖泊,唯有高山。关河两岸的山,如庞然大物一路拥挤奔涌而下,雄赳赳气昂昂,高傲得让人只能仰望。车子沿路而下,两边的大山似乎随时会在前方合拢,锁住去向。高速路,几乎由桥梁和隧道组成,大部分路段,建在关河的江面上,涛涛关河水,自有其豪放不羁之个性,一路向着金沙江的方向倾泻翻滚。这豪迈的山水,将“磅礴”二字诠释得酣畅淋漓。

车子扭了几个S形,似乎就在眨眼之间,就见高速路上蓝底白字的“豆沙关”标识了。减速,往右,朝着一道似乎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巨大石壁一路沿关河向下,绕过一个山嘴,左转向上,豆沙古镇,到了。

豆沙古镇,就在古城堡豆沙关旁边。

豆沙关,这个古老驿站,是五尺道的关塞要地,千百年来,来来往往的马帮和商贾,见证了这个古镇的兴衰与荣辱。

豆沙古镇位于盐津县境西南部、关河南北两岸,像丹青水墨里的古老村落,横卧在豆沙关背后的山腰上,距盐津老县城盐井镇22公里,居住着汉、回、苗、白等民族两万多人。

自秦开五尺道以来,豆沙关就是中原与边疆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枢纽、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冲。

站在盐津豆沙关巨大的绝壁下,抬头朝左岸仰望,是看不到镇子的。但事实上,一个古镇悠然存在,逾千年,香火传。

作为滇川通道上的一个重要隘口,豆沙古镇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入滇的重要驿站,是清乾隆时转运京铜的岸站之一。古镇因豆沙关而得名,历经朝代更替,在唐、宋时名为“石门关”,明朝时被称为“罗佐关”,从清朝名为“豆沙关”,沿用至今。(沈洋)

中共昆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昆明市监察委员会

Copyright © 昆明市纪委市监委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网站声明

来信请寄:中共昆明市纪委、监察委信访室 地址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7号楼 邮编:650500

举报电话:0871-12388 举报网址:https://yunnan.12388.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