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找苦吃”的张炽
来源于:石林县
发布时间:2023-04-26 19:37:58
编辑:石林—黄俊
在石林县鹿阜街道堡子村革命烈士纪念馆,入门的屏风背面,有一块特别的展区:张炽烈士家书。上面展陈了张炽写给父母、兄弟、侄儿和妻子的书信。
张炽(1898—1933),字子昌,云南路南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北京、大连、江西、广州、香港等地开展革命工作。1930年,在上海被捕。1933年,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时年35岁。
1923年,意气风发的张炽辞别父母和妻儿,外出求学。在令人倍感煎熬和沉闷的旧中国,片纸残笺是背井离乡的游子与亲人互报平安、互诉衷情、互相叮嘱的重要介质,承载了写信人的思想和情感,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张炽的家书里,除了对亲人的思念、对家人的关心外,我们更多读到的是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青年是社会的中坚,所以青年的我们应当走这条路——革命,应当做一种工作——革命工作。我不忍心见国家沦亡,不忍心见同胞穷苦,将为奴隶,立志走这条大路,做这种有价值的工作。”张炽在给他弟弟的一封书信里,直抒对时局的看法,对帝国主义的愤怒,以及将把国家之务为己任的理想和追求。这已不是张炽第一次表达自己的志向。在给父母的信中,他写到:“处今之势如欲作一常人被宰割,则为奴隶也。虽生之何乐?总之男是有大志者,是一有大志者,是一欲为社会造幸福者。”
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中开展斗争,对能力、意志都是极大的考验和挑战。为了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张炽分别担任过报刊编辑、中学教师、码头工人、商店店员、酒店伙计……南来北往、东奔西驰,异常艰辛,这与他衣食无忧的少年生活,天差万别。
张炽出生于石林一个药商家庭,家境优渥,本可以靠着家里的田产、店铺衣食无忧地度过一生。然而,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他毅然跳出“舒适圈”,上下求索、冲锋在前,尝尽世味、受尽痛苦。“今年出关数月又复返京,返京后复过申来此,不久又将入赣。风尘仆仆,劳顿异常。”从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的宁静恬淡到漂泊无定、朝不保夕的流离转徙,张炽的选择无异于“自找苦吃”。
张炽为了革命颠沛流离十余载,多次受伤,被捕后受尽酷刑、饱受摧残。然而,这些苦难并没有把张炽“苦”倒,相反,他在艰难困苦中“逆风”前行,努力探索着国家新的出路。他在革命遭受重创时,动员家人变卖田地和庄子,筹集银元1890元,作为革命经费。他在狱中“努力琢磨坚志气”,主编《生活》小报,领导狱中革命斗争。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张炽内心的信念火花不仅从未熄灭,反而闪烁着乐观革命主义的光辉。“我决不灰心、消极,我相信,十分相信,我的前途仍旧是很光明的。失败与小挫是我的事业成就的母亲。只要我们肯努力奋斗,我相信,十分相信是终有一日会偿了我们的夙愿的。”
斯人已去,精神长存。回望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人甘愿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不断“自找苦吃”的事例俯拾即是。生逢伟大时代,国泰安康,当前需要抛头颅、洒热血的事情已经很少了,但勇于“自找苦吃”的精气神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代代相传。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无论在哪个时代,青年人都是肩扛社会大任,推动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潮中,青年人要“处优而不养尊”,主动到科技攻关最前沿,乡村振兴主战场,社会服务各领域“自找苦吃”,通过勇挑重担战胜困难来磨砺意志、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淬炼“铁肩膀”“硬脊梁”和“真本领”,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在中国奋进新征程中展现青春担当。(黄俊)
中共昆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昆明市监察委员会
Copyright © 昆明市纪委市监委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网站声明
来信请寄:中共昆明市纪委、监察委信访室 地址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7号楼 邮编:650500
举报电话:0871-12388 举报网址:https://yunnan.12388.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