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吏故事】“马青天”——马梦箕
来源于:寻甸县
发布时间:2023-04-26 19:36:03
编辑:寻甸—凡玉莹
在寻甸县廉洁文化广场西北面入口处,矗立着一块高2米、宽1.5米形似骆峰的大石,在大石中间刻着一个遒劲有力、鲜红楷体的“正”字。距大石一百米左右有一块高1.5米、宽1米形似石斧的方石,其表面光滑透亮,石面中央镌刻着题为《遗爱》的文章,讲述了古代官吏“马梦箕”的生平事迹,每每有人走到石碑前,都会不禁驻足细读。
《遗爱》写到:马梦箕,明代宣化里,今寻甸县功山镇人,万历年中举,先后被委任广东罗定州知州,江西省南康府同知,湖广府常德府知府,为官清正廉明、保一方平安,造福于民,人呼“马青天”,湖南提督学院公文赞语为“遗爱在民,崇祠乡贤”。
《乾隆云南通志》《广东通志》《罗定县志》《康熙寻甸州志》《寻甸史记拾遗》等文献中也有“马梦箕”的相关记载,其断案敏捷,被称为“霹雳手”,立身清介,乡人钦之。
梦箕由来,天命不凡
“尔子临文,误以贤者为圣人,上天重尔世德,且命中矣。后常以此语人,意在劝善。”
一晚,马梦箕的父梦见箕宿从天而降落于庭院,紧接着便生有一子,这便是“梦箕”其名的由来。马梦箕长大后参加乡试,其父又在梦中得到神的启示:“你儿子参加考试命中,不要误认为自己是圣贤,那是上天珍惜你们世代祖辈的善举”。此后,其父经常以此话教育马梦箕。
年少的马梦箕赋性聪颖,品行端庄,过目成诵,不负父亲的谆谆教诲,择善而从,并如神灵所言,始终“精进不休,臻于至善”,造福、温暖着一方百姓。
言传与身教,躬亲示范
“父新民,为新兴州教授,多隐德,尝(曾经)见人偷刈其稻,则反他路归。”
其父马新民,常施德于人却不愿为人所知。曾经撞见小偷偷割自己的稻谷,却选择不与其相遇的路返回家中,小偷又入马厩偷盗,被家僮抓获,其竟然将小偷释放,并赠予钱币,使其能经营小生意养活自己。
在“心存善念、亦有善举”家风的影响下,马梦箕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见,家风家训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摇篮和源泉,是精进个人修养、健全人格的“模具”,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官清法正,人民爱戴
“马梦箕,听断如流,称霹雳手,吏不敢欺,民无冤。”
马梦箕办案时认真调查事理,审断快速准确,惩治贪官污吏,维护百姓的切身利益。在其调离罗定州时,商人、残疾人、甚至被其惩处过的人都泪流满面到夹江送行。
马梦箕一心为民的典范展现出宗旨树牢是前提,业务水平是根基,清正廉洁是操守,斗争本领是能力的工作情怀。只有“实践为民”,才能获得民与官的“浑然一体”。
后世流芳,饮誉千秋
“五年卒于任。常民戴之,拥榇来寻犹有泣者。崇祯末年详请入祀。”
人们为了纪念其德操助民、清廉为政,在罗定州建立“永清祠”,立了“去思碑”。在湖南任上染疾病逝后,有不少人亲自扶灵送回云南。到云南后,大家仍然痛哭流涕、悲痛不已。
马梦箕是寻甸后辈的楷模与骄傲,是为官者的“明镜”。忠诚履职、干净担当是“知民之所需,解民之所急”的基础。造福于民是为官之道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马梦箕“心存善念、亦有善举”的家风,让我明白了家风家训使人物特质“固若金汤”;“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的教诲让我明白“正身直行,重邪自息”的道理;“听断如流”让我明白了“架海擎天”的业务能力是不断总结,精进修炼的结果。
畅想之余,仿佛眼前显现的不是一块刻录《遗爱》的巨石,而是一位时刻提醒我们勤勉工作的“清廉居士”。(王世林)
中共昆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昆明市监察委员会
Copyright © 昆明市纪委市监委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网站声明
来信请寄:中共昆明市纪委、监察委信访室 地址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7号楼 邮编:650500
举报电话:0871-12388 举报网址:https://yunnan.12388.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