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尧臣爱民轶事
来源于:盘龙区
发布时间:2023-03-27 14:45:21
编辑:盘龙—王国敬
邹尧臣,字廷命,号和峰,明代云南赵州人(今云南大理),是历史上颇有声望的滇籍清官廉吏、乡土名贤。
邹尧臣为官心系百姓、爱民如子,《道光赵州志·乡贤》中对尧臣仕途生涯作出精炼概括:官南城县令,擢御史,巡按四川,累官江西副使、参政,所至以治行称。丁艰,遂不起。建祠堂,立家塾,置义田,族党赖之。
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为居丧尽孝,邹尧臣从江西洪都任上回到云南赵州。丁忧的三年里,尧臣目睹了家乡赵州乡民贫穷疾苦、子弟无书可读、百姓衣衫褴褛、社会发展滞后,逐渐产生了放弃再次出仕为官、一心造福乡邻的想法。
三年守孝期满,“遂不起”,虽朝廷再三征召,尧臣再未离开故土半步,而是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全身心投入到家乡的教育文化事业,建祠堂以祀其先,立家塾以训其后,设义田以助其族,推己及人,造福桑梓。
尧臣生平,对属地百姓的文化教育事业颇为重视,张福孙先生所著《大理白族教育史稿》,尧臣位列教育人物传,可见一斑。史载,尧臣履新伊始,皆从造福当地民间教育始。任南城知县,主持修葺扩充南城儒学;巡按四川,成都大益书院得以增建。归乡后,尧臣更是全身心投入家乡教育,他自掏俸禄,聘请名师,倡办义学,广立私塾。“于敦之余而推及于里士”,在他的倡导和主张下,赵州乡绅名士纷纷捐制学田,筹集募捐,建成了赵州历史上第一所官办学校凤鸣书院,大批孤寒有才行之人得以知书识礼,一时间,奖掖后进蔚然成风,登科及第纷至沓来。后人为尧臣置学田义举立碑纪念,时任赵州司马陈谟撰文《参政邹尧臣置学田碑记》,至今仍保存于大理三中,成为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发展的重要史证。
史书及地方旧志中,关于尧臣爱民如子、心系百姓的事迹记载亦多。除南城县令次年,南城县突发洪水,尧臣捐出薪俸以救灾民,很多百姓因之而活命;后又上奏制止了黄册造价,避免了当地百姓劳役赋税负担的增加,百姓为之立“遗爱碑”,以念其功。归乡后,尧臣更是一心谋于乡衮、造福乡邻。嘉靖二十六年,尧臣亲自率众修葺引水沟渠,浇灌赵州受旱田地千亩,百姓颂赞。祠堂历来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为弘扬本地文化,在邹尧臣的倡导下,赵州府先后筹建了清流普济祠、瑞云阁、东岳庙等古刹名祠,尧臣“一家最为尽力,其家父子、兄弟、眷属皆捐金帛,脱簪珥,以率一乡”,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处处名胜古迹。
尧臣一生,“由家学升俊于乡,妙选于瀛,执简于朝,端而循迁于藩,于文章节义卓有声称”。百年富贵今谁见,一代功名托至公。赵州乡民为纪念尧臣开拓之功,为其立世科坊、进士坊、绣衣坊,为其父邹华建敕封坊,为后人世代瞻仰。(盘纪宣)
中共昆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昆明市监察委员会
Copyright © 昆明市纪委市监委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网站声明
来信请寄:中共昆明市纪委、监察委信访室 地址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7号楼 邮编:650500
举报电话:0871-12388 举报网址:https://yunnan.12388.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