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如左券”的包见捷
来源于:官渡区
发布时间:2023-02-28 16:06:30
编辑:官渡—李代瑜
包见捷(约1558~1621),字汝纯,号太瀛,云南临安卫(今建水县)人,出身书香门第。包见捷自幼聪明好学,8岁时,临安知府钱邦称曾试以七言诗,包见捷居然能“应声而对”,使“钱公大奇之”。明朝万历十七年(1589),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官授礼科给事中、户科都给事中等职,掌侍从规谏,稽查六部之弊误,有驳正制敕违失之权,其刚正不阿、举奸劝善的事迹名震朝野,有“言如左券”之誉,而“持左券”即比喻说话有充分的把握,稳操胜券。
包见捷最为后人称道的是请尽罢矿税一事,充分体现了谏臣品格。在明代,开矿是一项技术要求较高的工程,一味蛮干不行,需要动用社会的各方面力量,而万历帝又紧紧依靠太监们来推进此项事务,以致常常强令富户承包,不足之数由富户赔偿;或由地方政府抵充。这样一来,所谓开矿变成以开矿为幌子的摊派,容易滋生腐败,形成弊政。
万历二十四年(1596),万历帝向全国各地派出大批宦官担任矿监、税使。这些宦官仗着有皇帝撑腰,采掘黄金、撷取珍珠、强征赋税,并利用职权巧取豪夺、中饱私囊,百姓深受荼毒,怨声载道。包见捷不堪目睹百姓的苦难,屡次上疏万历帝,指出滥派矿监税使强征赋税、搜刮民脂,必然会激起民变,请求减轻赋税,但遭到了万历帝的反对。
包见捷也不气馁,他与户科的谏官约定,凡皇上采矿增税的诏谕一出,必犯颜力谏,有时,他在1个月之内竟上疏达3次之多。包见捷在疏中,或陈述采矿增税的弊病,或论临清税使扰民必致生变,或谈辽东危急、矿税为患最烈等。他甚至不顾身家安危冒死直陈:“世界如此,更无一处得干净;百姓至此,更无一方得安乐。从古及今,有举动如斯,光景如斯,而能平安长治者,未之尝闻?乞亟罢矿店,撤回中宫,俾人心早有一日之安,则祖宗早有一日之福。”如此激烈的陈言惹得万历皇帝龙颜大怒,欲下旨逮包见捷入狱治罪,幸得大学士沈一贯和给事中赵完璧竭力说情,才从轻发落贬谪为贵州布政司都事,其余谏官也被停俸1年,就连替包见捷说情的沈一贯、赵完璧也被牵连而受停俸处分。一心为国的包见捷,面对皇权的威严、奸臣的刁难,毅然决然地站在国家和民众的立场,陈言矿税对国家和社会的危害,累请停罢,然而终究无力回天,他忧心如焚,不久便托病辞官回故里。
包见捷在家乡赋闲期间,热爱桑梓、关心民瘼。见府城北八十多里的曲江阻碍着南来北往的行人和马帮,江面最宽时竟达里许,虽在江水进入山峡之狭窄处架有木桥,但常常被洪水冲毁,摆渡的木船亦常被波涛吞没,以致民众随波流葬身鱼腹,川中之尸骨遍布。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包见捷便与僧人如净、乡绅张国相等人倡议并带头捐银修建了一座长82.5米,宽12.2米,高12米的三孔石桥,使曲江两岸天堑变通途。这座400多年前建造的古桥,如今叫做“大新桥”,仍横跨在曲江的两岸。
天启元年(1621),包见捷在京病逝,归葬建水城东北白鹤山。为纪念包见捷,建水城内先后建造了“名世天卿”“纶命频颁”“节钺上卿”“同玺近臣”“南宫首选”“词林独步”“玉堂青琐”“金马黄门”8座牌坊。遗憾的是,这8座牌坊在历史的枯荣交替中已不复存在,但建水如今享有“滇南邹鲁”“文献名邦”的称誉,与一代廉臣包见捷的贡献密不可分。(官渡区纪委监委 朱斌)
中共昆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昆明市监察委员会
Copyright © 昆明市纪委市监委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网站声明
来信请寄:中共昆明市纪委、监察委信访室 地址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7号楼 邮编:650500
举报电话:0871-12388 举报网址:https://yunnan.12388.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