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若功:功名若毫末 唯逐清慎勤
来源于:官渡区
发布时间:2022-04-29 16:11:33
编辑:官渡—李代瑜
1992年版《呈贡县志》朱若功传说中写道:雍正四年(1726)辞官归原籍,居家注重言传身教,常对晚辈说:“我一生惟做好人,行好事,全不为身家计,而身家亦复保全……智术不足恃也。”朱若功是何许人也,他与昆明、呈贡又有怎样的渊源呢?
朱若功(1667-1736),清朝进士,祖籍武义白革村,当地人称之为“白革秀才”。他大器晚成,52岁被起用,担任云南昆明知县,后又调任呈贡知县。他清正廉洁,勤勉耿直,爱民如子,深得当地民众爱戴,留下“民之父母”的口碑。
康熙四十八年(1709),42岁的朱若功考中进士,因不愿送礼跑官,只得在家待职,苦等10年才等来云南昆明知县一职。在桐琴码头上船后,沿途看到纤夫苦劳,写下《咏挽纤》一诗:“一握牙筹趁晓天,经纶常在万民先。鞠躬尽瘁知何事?为济斯人不自怜。”他满怀抱负,踏上了仕途。
康熙五十八年(1719),52岁的朱若功任云南昆明县令。云南是少数民族集中的地方,而吴三桂的遗老残兵大多留居昆明,情况颇为复杂。他一到任,遇上大军西征,急于军需供给,他皆能应付裕如。当时昆明县内欠纳田赋的人有四千多人,朱若功不忙于追缴,而是慎察民情,了解到百姓“确限能力,并非抗欠”,遂予缓缴或减免。昆明原有地方加收的“五塘税”,年征白银万余两,数近国税,由县衙随意支用,朱若功即予废除。百姓感恩戴德,以当地最隆重之敬俗,合献一条巨大活蛇以表感激。
时逢昆明大旱,宝象桥河水干枯,禾苗枯萎,百姓悲声载道。朱若功实地访察后,联想到家乡仓部侍郎徐镃在溪底筑瀛截水的经验,他带头捐俸,发动民众在宝象河底掘地数尺寻得水源,继而修筑涵洞,截留河底之水灌溉田地。这样一来,旱情很快得以缓解,当地百姓欢呼雀跃。
康熙五十九年(1720),云南按察使奉命去边界办理军需,云南巡抚便将近百宗案卷交由朱若功审理。朱若功审理案卷,兢兢业业、刚正不阿,从不以权谋私。
云南五金之产甲于天下,常有官商勾结抢占铜矿。有一王姓铜商与督台勾结,强抢强买,并杀害一竞争对手。命案闹到县衙,督台暗示朱若功惠顾王姓铜商。面对情与法、正与邪,朱若功没有半分犹豫,坚决将铜商绳之以法,并将督台诉到云南府审理。
一日,一小吏深夜拜访朱若功,恳请让其列为名宦。朱若功正色道:“你有何实绩,岂容滥入?”来者见朱若功不卖人情,取出袖中银两谄笑道:“夜深人静,无人知晓。”朱若功一听,原本凝重的面色又添几分怒火,看得行贿者后背一阵发凉。但朱若功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以东汉杨震却金之典故告诫行贿者:“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人知晓呢?”来者一听,羞愧而去。
朱若功在昆明任职5年,披星戴月,宵衣旰食,百姓无冤屈,邻里无嫌隙,当地政通人和、物丰民安。县人制赠“民之父母”匾额,云南杨抚军赞他“诚良吏第一”,昆明诗人王思训在《昆明邑候武阳朱公德政序》中称他“望之如春,味之如醴,粹乎儒家风度”。
雍正二年(1724)五月,朱若功调任呈贡知县,启程赴呈贡之日,县民天未亮就聚集县衙门口,送别队伍长数里,号泣不绝,令朱若功热泪如雨。而呈贡百姓久闻朱若功爱民,把通往衙门之道打扫得干干净净,迎候的鞭炮声、锣鼓声如同过年般响亮非凡。
到呈贡县上任后,乡民呈报旱情数十起。朱若功深入调查研究、询访民风民俗,方知当地乡民不知车水之法。他便邀请家乡木匠前来,教导呈贡百姓制作水车,引河水入高地。他又劝百姓开塘积水,以备旱情。在他的治理下,呈贡的旱情得以有效控制,庄稼年年丰收。之后呈贡县又犯“虫灾”,朱若功下乡调查发现,原来是泥鳅群游水田,伤害稻根。当地百姓视泥鳅为怪物,不敢捕捉,致使稻田无收。朱若功亲自带人捕捉,并烧成菜肴,自行先食,再给群吏分食,味美胜过猪肉。自此,乡民纷纷捕捉泥鳅,虫害得以消除。呈贡县原无讲学之所,朱若功捐出俸禄创建“凤山讲堂”,并集众绅续修《呈贡县志》,以兴文教。
朱若功在云南前后任职八年,离职前,将在云南为官时的俸禄约白银千两都捐给当地的公益事业。当他卸职返乡时,行囊萧然,云南巡抚及按察使皆称赞“清滇勤为第一莅官”。受其熏陶,子侄5人,一任县令、一入太学、一获贡生、二补庠生,均勤勉正直,有所成就。(朱斌 )
中共昆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昆明市监察委员会
Copyright © 昆明市纪委市监委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网站声明
来信请寄:中共昆明市纪委、监察委信访室 地址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7号楼 邮编:650500
举报电话:0871-12388 举报网址:http://yunnan.12388.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