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不良酒风需要一声“当头棒喝”
来源于:禄劝县
发布时间:2021-11-24 10:52:15
编辑:禄劝—杨庞华
当前,省市纪委先后出台方案,大力整治“吃喝风”,要求工作日禁止喝酒,但是,一些干部却感到“不适应”,牢骚抱怨,觉得下班不去喝酒搞“接待”,生活就没了趣味,公然发表高论说:“接待就是生产力,接待不喝酒,气氛起不来,效果达不到。”还有干部说:“喝酒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不喝酒干不好基层工作。”而且,在一些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干部队伍里,这种观点几乎一边倒,其根本原因在于“官场酒文化”早已成为一颗毒瘤,紧紧寄生在这些干部的身上,一时难以除掉,这不得不引起重视和警醒。
酒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中国自古以来就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而受世人歌颂,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热情好客,豪爽大方,常以酒作为表达感情,欢迎客人的佳品。但是,一些领导干部打着民族文化的幌子,以公务接待、协调工作等名义大肆公款吃喝,导致披着酒文化外衣的“四风”问题大行其道,不但严重影响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精气神,甚至导致酒驾、醉驾等刑事案件频发,以昆明市禄劝县为例,仅2021年以来,纪检监察机关先后查出党员干部酒驾、醉驾37人,开除党籍14人。
在所谓“酒文化”的感染下,一些地方的公务接待发生畸变,工作餐变成了酒局,公务接待也成了“酒桌交际”,奢侈浪费、干部酒后失德失态、酒杯中暗含腐败。正所谓“酒一旦端上了公务接待、甚至公款吃喝的餐桌,便失去了文化的味道,凸显出权力的烈性。”据调研,一些单位的“三公”经费账单中,公款吃喝支出占比近一半,有的甚至更高,而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数据就是“酒水费”。在吃喝经费上涨的同时,干部身体素质却在每况愈下,酒后上班精神不在状态,公务接待“喝死人”的新闻也是屡见不鲜。
一些干部对“禁酒令”很不适应,甚至心存抵触,就是因为“酒场就是战场,酒瓶就是水平,酒量就是能量,酒风就是作风”等歪曲的酒文化已经成为一些地方的官场潜规则,被广泛认可,而少数不认可的干部也不得不向这种规则屈服。“酒杯一响、黄金万两”,“杯子一端、政策放宽”已经成为一些地方干部的工作“秘诀”,长此以往,酒便异化为官官之间、官商之间勾兑感情、权钱交易的工具,而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廉洁自律的从政道德和德才兼备的选人用人机制则在酒水浸泡之下不断变异,被束之高阁。
政治生态被所谓“酒文化”污染了以后,很多干部不得不在适应中求生存,才逐步放弃了坚持,听了前辈的“教诲”,融入了官场酒文化的怪圈,恶性循环,不能自拔,长此以往,就被美酒麻痹了神经,降低了拒腐防变的意志力,最终醉醺醺地跌入腐败深渊,开始了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最终走上犯罪道路了,给党和国家的事业造成了严重损失。从近几年中央反腐情况来看,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出台后,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有少数干部感到有些不适应了,有的快到下班时候还没有人邀约聚会就觉得心里有些空荡荡的……看来,减少应酬要进一步提倡,健康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要进一步提倡。”一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喊你回家吃饭!”这样的一句打趣诙谐语言也流行起来。这说明绝大多数干部对官场所谓的“酒文化”是有抵触情绪的,群众对这种酒文化是坚决反对的。酒杯一端,规则就破,何来公平公正?干部整天沉醉在推杯换盏、猜拳行令之中,又如何有精力为人民服务?
当前,披着酒文化外衣的“四风”大行其道,已经到了“大喝一声、猛打一棒”的时刻了,因酒而弥漫在公务接待中的奢靡之风、腐败之气,迫切需要一股清风正气的涤荡。所以,省市纪委先后出台方案,整治吃喝歪风,那些一身酒气、醉生梦死的党员干部,都该“醒醒酒”了。
通过大力整治吃喝风,引导党员干部无论在日常交往还是在接待应酬中,都做到敬酒但不劝酒,醉心但不醉人,席间交流观点,促进情感,敢于拒绝不合理的劝酒,敢于对这种病态的官场文化说不,方能把一席饭吃得既舒心又舒服,也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全身心投入为党和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朱顺权)
中共昆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昆明市监察委员会
Copyright © 昆明市纪委市监委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网站声明
来信请寄:中共昆明市纪委、监察委信访室 地址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7号楼 邮编:650500
举报电话:0871-12388 举报网址:https://yunnan.12388.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