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当怀“亏欠感”
来源于:呈贡区
发布时间:2021-08-19 10:49:44
编辑:呈贡—马亚非
“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白居易回家居丧,离开官场期间,看到酷寒季节农民的艰辛,想起自己不需劳作便享受俸禄,深感不安和自愧,写下了这首《村居苦寒》。白居易为官一任,深怀亏欠之感,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欠”是一种债务关系,与“还”相对应,欠了就要偿还,就要通过担当、奋斗和实干,最大限度去给予和奉献。亏欠别人当然不光彩,但是对组织信任、群众重托常怀“亏欠感”,却是宝贵的道德情感。因为这种“亏欠感”很多时候并不是真的失职,而是出于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才会多了一些“没做好”的忧虑,多了一份“做到极致”的决心。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发自内心的“亏欠感”是历代先贤共同追求的精神境界。于谦曾赋诗,“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只要百姓能够温饱,自己即使经历千辛万苦也在所不辞;苏东坡任职时洞察民情,体恤民疾,但也感叹“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肌肤”,想到人民的疾苦,想到自己的责任,便如芒在背,如针刺肌。还有两宋名臣李纲的“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郑板桥的“何以既赈后,不能使乐康”,无不抱着愧疚亏欠之情对待治下百姓。可以说,一份沉甸甸的亏欠感,映照着为官的境界,丈量着做人的品格, 也显示着从政者对肩上责任的珍视程度。
事实上,常怀“亏欠感”,也是始终流淌在我们党血液之中的一份红色基因。1973年,周恩来回到阔别20多年的延安,看到群众缺衣少食,他十分自责:解放都这么久了,乡亲们的生活还这么苦,是我这个共和国总理没当好,我对不起乡亲们;孔繁森生前有三“怕”,一怕对不起组织,二怕为藏族人民做的事太少,三怕对不起阿里人……我们党不怕牺牲流血、不怕艰难困苦,唯独怕因为自己的原因亏欠事业、亏欠人民、亏欠发展。一代代共产党人怀着这种深厚感情,以“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的精神状态,干出了轰轰烈烈的成绩,赢得了民心,赢得了江山。
自觉的“亏欠感”,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它在本质上,是对党和人民的爱,是对党的事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事实上,“欠”因爱而生,爱得越深,“偿还”的动能就越足。我们可以看到,从脱贫攻坚战场到疫情防控阻击战,从机关大院到街头巷陌,今天的党员干部在享受着时代提供的宝贵机遇、享受着无比广阔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在心中保留了一份歉疚,以一往无前的担当创造出无愧于党和人民重托的业绩。
然而,我们身边也有少数干部迷失了自己,心中的“亏欠感”荡然无存。有的认为获得提拔是天经地义,而一旦个人利益得不到满足,就认定组织“亏欠”了他;有的慵懒懈怠、碌碌无为,丝毫意识不到浪费了资源、贻误了发展;有的觉得自己不欠任何人的,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自我膨胀,甚至走上违纪违法的道路……这些现象警示我们: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员干部作为人民公仆,就应该怀有对组织、对群众的“亏欠感”。
对党员干部来说,一方面,要用忠诚和实干“偿还”组织培养。既要忠诚于党和国家,毫无保留、不打折扣地服从和服务于组织安排,又要点燃干事创业激情,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在矛盾问题面前敢于担当、在危机风险面前敢于闯荡,靠能力吃饭、凭良心干事,对岗位尽心、让组织放心。另一方面,要以创新和发展“偿还”群众支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老百姓盼着党员干部倾听群众声音、解决群众难题、改善群众生活,也为配合支持工作付出了很多。党员干部如果对群众的呼声不关注,对群众的疾苦不关心,那就会辜负群众信任,寒了一方百姓的心。每一名干部要打心底里生怕对不起群众,真正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想问题、作决策、推工作。
“心怀亏欠”是为了“不负不欠”。当每一名党员干部真正把“亏欠”的压力变成“偿还”的动力,一定能够做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不负青春年华的成绩。(梁乾晖、李彦春)
中共昆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昆明市监察委员会
Copyright © 昆明市纪委市监委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网站声明
来信请寄:中共昆明市纪委、监察委信访室 地址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7号楼 邮编:650500
举报电话:0871-12388 举报网址:https://yunnan.12388.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