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夜,云南省石林县委第二巡察组在长湖镇政府的临时办公室里,还在灯火通明,里面传出了细微的交谈声。
“为什么今天群众说的话都很相似?总有一句‘我也不太清楚,你去问问谁谁谁……吧?’”第二巡察组的小毕在整理巡察笔记的时候,不解的问道。
“是啊,我也发现了?好像有人教过他们要怎么和我们说话。”何姐也提出了自己疑惑。
“明天我们分两个组,假装闲聊,摸摸情况。”说完,巡察组组长老张合上了被他写的满满当当的笔记本。
“咚咚咚……”的敲门声突然响起。小毕迅速起身,打开了办公室的门,看到一位老大爷站在门口。
“你们谁是头头?”大爷问道,却并不进门。
“大爷,我是他们的组长。现在可没有头头这种称呼了!”老张迎了上去。
“不管什么吧!你们里面有没有会讲彝族萨尼话的?”大爷继续问道。
“大爷,我是巡察组的小毕,我是彝族。”小毕连忙介绍道,“还有小万也是,我两都会,是有什么情况要向我们反映吗?”
“在我们村,想要了解真实情况,就得会彝语。”说完,大爷转身就走了。留下了面面相觑、摸不着头脑的一群巡察组成员。
长湖镇海宜村是一个古老的彝族村寨,近年来因人口增长分为老海宜、新海宜和三台山三个自然村,有300户多人家,除20余户为汉族外均为彝族撒尼人。对这一情况早已了解的老张进行了安排:“情况还不是太明朗,但既然有人提点我们,小毕和小万,你两明天分开,我们就专挑彝族农户问。”
第二天的走访并不顺利,早上7点多,许多人家就已出门放羊、做农活了。在村里来回转悠到10点左右,老张和小毕终于看到一户人家门口,坐着一位身穿彝族服装的大妈,她好像正在绣花,有个小姑娘在旁边嬉闹着。
“大妈,我们是县里安排来巡察的工作人员。”老张一边说着一边走到了大妈身边,还把工作证拿了出来。
大妈抬起头,放下了绣花针。疑惑的看着老张,老张赶快转过头,让小毕用彝语和大妈又说了一遍,大妈这才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随后,小毕当起了同声翻译。
“您知道什么是巡察组吗?”老张试探性的问道。
“知道,村长在广播里喊了。”大妈随口答道。
老张和小毕交换了一个“果然有问题”的眼神,继续问道“广播里都说了些什么啊?”
“就是说,你们要来了,让我们好好说话。”大妈看没什么重要的事,就继续低头绣花了。
“什么叫好好说话啊?”老张又问。
“就是让我们会说的说,不会说的就让你们去问别人。”大妈抬起头疑惑的看着老张,觉得他问题很奇怪。
感觉到了事情的不对劲,老张和何姐通了电话后,两组人在村里和附近的山里整整跑了一天,直到晚上8点半,回到镇上把情况进行汇拢,问题渐渐清晰了。
原来,老海宜村的村小组长黄某在得知巡察组要巡察长湖镇,还要开展“巡乡带村”以后,就用彝族撒尼话在村里的广播上通知了村民,期间用了“不要乱讲话,不要乱反映”等可能干扰巡察的话语,所以群众说的话才会离奇的统一。
又经过两天的走访,巡察组已基本掌握了情况。组长老张找到了黄某,刚开始,黄某还梗着脖子和老张辩解“你们也知道,我们是彝族村寨,和外界接触的不多,我用广播喊,只是想让他们好好接待你们。”
“我们开展巡察是为了发现和解决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可不是来玩的。你这样在广播里喊话,有没有想过会让我们空手而归?”巡察组组长老张的语气不禁严厉了起来。
黄某开始支吾“我想着你们又不懂彝语,就在广播里随便说了两句,让一些文化低的,不太会说汉话的群众,不知道的事情就不要说,免得说错了什么,惹麻烦。”
“群众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意见。作为村干部,你不能因为怕麻烦就不让他们说心里话,这样的广播喊不得啊!”老张语重心长的和黄某说道。
随后,第二巡察组将问题线索移交石林县纪委监委,经过全力核查,黄某的行为对巡察工作正常开展造成影响,被给予通报问责处理。海宜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村监委主任等3人存在工作监管不到位的问题被给予提醒谈话。(石纪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