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人·镜头】传承百年的彝家中秋味
来源于:昆明市纪委市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0-10-01 09:52:31
编辑:赵艳芳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又是一年中秋至,昆明市晋宁区夕阳彝族乡打黑村的彝族同胞家家户户又开始忙碌起来,准备着当地人称之为“山猫猫安德尼尼”的荞面粑粑,“山猫猫”译意“山里的原味”,“安德”是彝语中“粑粑”的意思。在打黑村,“安德”粑粑只有到中秋节才做,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这是打黑村一种特殊的中秋味道。
清晨时分,彝家人便其乐融融围坐在一起,制作“安德”粑粑,一片欢声笑语,一片幸福祥和的气氛。(任万著 摄)
晋宁区的彝家人一直保留着中秋制饼的习俗,家家的老人忙着和面、做馅、擀皮、包制、夹花、上色、烘烤,用暖暖的爱做出寓意着阖家团圆、幸福美满的大月饼。(任万著 摄)
在中秋吃一块“安德”粑粑,对于彝族人来说才算过了一个完整的节日,用祖辈传下来的模具压出的不同花型和图案,代表着当地彝族同胞对于中秋佳节不同的美好祝福。(普娅婷 摄)
烤制前,为“安德”粑粑涂上喜庆的颜色是一道必要的工序,一笔一画间传递着彝家人对中秋安泰、幸福的美好祝愿。(任万著 摄)
刚出炉的“安德”粑粑混合着炭火烘烤的焦香和浓浓的荞香味,色泽金黄、口味香醇,让人回味。(陈慧颖 摄)
“安德”粑粑经和面、做馅、擀皮、包制、夹花、上色这些工序以后,要送入特质的铁质炊具里烘烤。(任万著 摄)
火候,是手艺人多年的经验和积累,任何机器都无法代替古木炭火烤出的味道。传承老一代的手艺和烘烤的技艺,才能保留着那最初的味道。(陈慧颖 摄)
对纯朴的彝家人来说,“安德”粑粑,不仅仅是一种食物,而且是被保存在岁月之中的生活和记忆,永远也难以忘怀。(任万著 摄)
这个由荞面做皮,花生苏子核桃仁做馅儿的金色大饼,传承数百年,承载着彝家人幸福团圆的美好愿望。(陈慧颖 摄)
芝麻的香气伴着粑粑的甘甜,这就是彝族人时代繁衍的味觉密码,也是撰写着人类味觉记忆史的通用语言。(陈慧颖 摄)
(王倩 整理)
中共昆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昆明市监察委员会
Copyright © 昆明市纪委市监委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网站声明
来信请寄:中共昆明市纪委、监察委信访室 地址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7号楼 邮编:650500
举报电话:0871-12388 举报网址:https://yunnan.12388.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