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清风文苑

【清风文苑】脱贫先提志,扶贫更扶心

来源于:东川区

发布时间:2020-08-18 15:15:13

编辑:东川—张正余

为了响应脱贫攻坚的号召,我作为驻村队员来到阿旺镇芋头塘村之后,为了更快熟悉村情贫情,融入工作,在第一书记和村干部的带领下,我们对全村建档立卡户进行了遍访。一家一户的走访了解中,我感受看到了脱贫攻坚工作给老百姓生活水平提升带来的幸福感,同样,还有扶贫工作中解决各种疑难杂症的复杂性。在和同事的交流中,我发现在不同的思想观念下,贫困户对政策的理解和对待方式也不同,勤劳致富、得过且过甚至“等靠要”几种相去甚远的对待方式,也会让扶贫工作达到不同成效,影响脱贫质量,更加决定了贫困户自身的生活水平。

黑沙地小组的谢道万家便让我感触良多。黑沙地小组是芋头塘村的易地搬迁小组,搬迁前受交通条件制约,大多数村民在家中靠养殖维持生计,但时常会有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搬迁后坐落于村委会西面,一栋栋黄白相映的搬迁两层楼房整齐排列,硬化的水泥道路干净整洁,眼前就是一幅如画的乡村美景。

谢道万家情况很特殊,户籍信息上是5口人,实际却只有谢道万和老伴儿带着上小学的孙子孙女共同生活,原来几年前儿子在工地上出意外不幸去世之后,儿媳也外出打工随即改嫁,甚至不再给孩子提供生活费,慢慢地已经失去了联络,老两口年纪都大,也无法外出务工。了解情况之后,村委会立即给他们家4口人都申请了低保,还为谢道万安排了公益性岗位。老伴儿唐大妈的眼睛几乎看不见,多次前往医院治疗,现在仍然需要坚持吃药,但药品都很难买到,挂包的帮扶责任人便想办法帮大妈买了很多药带回来,平时经常来探望,还带来米面粮油、生活用品,可以说是扶贫政策让他们一家有了保障。

第一次到他家,他的谈吐和精神气儿都透露出一种坚毅和乐观,如果不是提前了解过,完全看不出这是一位饱受生活磨难的老人。我偶然一抬头,柜子上放着的一本相册引起了我的注意,便好奇地问谢伯伯能否打开看看。

原来是战友重聚合影的纪念相册,谢伯伯这才说起,他曾是一名退伍军人,1980年,年仅19岁的他自愿加入了对越自卫反击战队伍,成为一名工程兵,部队驻扎在老山上。回忆起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谢伯伯觉得历历在目,“刚去的时候还是有些害怕的,毕竟年纪也小,没见过那种场面,但战友们互相鼓励,慢慢也就适应了。”生活物资的紧张,随处可见负伤的战友,但他刻苦钻研业务技术,每天高强度作业,因为表现突出,他被评为“优秀战士”、获得多次嘉奖。说着,谢伯伯指给我们看一张张老照片,脸上满是自豪。

我问他觉得现在的生活怎么样,看着门口正在和小伙伴玩耍的孙子孙女,谢伯伯感慨道:“哪里还能说什么哦,国家这么好的政策,我们才能有现在的生活!搬下来虽然土地隔得远,但真是比以前好太多啦,到处干干净净的,院子里种点菜也方便,出门都是水泥路,小孩儿上学也近的多了,我一天在小组上扫扫地,有时候去地里看看,虽然谈不上富裕,但也高高兴兴的!”

这位坚强又乐观的老人让人动容,我也常挂于心,不免担心他们一家人生活的状况。一有空我就带上些书籍和生活用品去看望他们,看看有没有什么困难…但他们说有我们的关心就很高兴了,自己也还能动,不能什么都靠政府,还有很多比他们还需要帮助的人呢。勤劳的两位老人在门口花盆里种了些花草和蔬菜,我上次去的时候正在和几位邻居打造新花盆,准备种上更多的菜。我们工作队和村两委也非常关注他们家,想着过几年老人年纪大了,孩子上学花销更多,再结合政策为他们提供切实帮助。

其实谢伯伯一家并不是个例,有的贫困户一家人都外出务工,用勤劳双手创造美好生活,有的寒窗苦读,学成归来为家乡发展做贡献,有的患病或者残疾仍然坚持劳作,还有的勇于探索,带动农户一起谋求致富路子…扶贫路上感人的故事很多很多,“扶贫先扶志”,扶贫不仅仅是针对物质上的“贫”,更多的在于让村民们接受新思想、新观念,这样村民们的生活才能真正“富”起来。随着驻村工作的推进,我越发明白“驻村干部”这四字称谓背后的不易和责任,只愿尽自己绵薄的之力,帮助到真正有需要的人,跑好脱贫攻坚的“最后一棒”。(叶梓璟)


中共昆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昆明市监察委员会

Copyright © 昆明市纪委市监委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网站声明

来信请寄:中共昆明市纪委、监察委信访室 地址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7号楼 邮编:650500

举报电话:0871-12388 举报网址:https://yunnan.12388.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