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贫困户家的“欠债墙”消失了

来源于:石林县

发布时间:2020-07-17 09:58:50

编辑:石林—赵芬

“叮……”微信提示音再次响起,正在地里忙活着掰玉米的石林县纪委监委信访室主任李文翔,拿起手机,一条条订购玉米的消息跳了出来。

“我要两袋,新鲜,肯定好吃。”

“支持扶贫、帮助贫困户,我也来3袋。”

……

粗略算算,短短一上午,卖出去120袋,600多公斤。抹了一把头上的汗水,看着蹲在田埂上装袋的张忠恒,李文翔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受到疫情影响,好多庄稼种出来都卖不出去,眼看嫩玉米就要变老玉米了,不想想办法可不行。”几天前,李文翔来到结对帮扶贫困户张忠恒家玉米地里,看着长势良好的玉米,忍不住替他忧心起来。左右思量,在微信群、朋友圈“直播卖玉米”的想法蹦了出来,这几年,只要是能帮张忠恒增加收入的事,李文翔还真是没少干。

2017年底,当李文翔第一次去石林县板桥街道板桥社区碧落甸的建档立卡户张忠恒家了解情况时,眼前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红土块建成的外墙几乎倒塌,露出了木质的梁柱,屋内地面凹凸不平,斑驳的墙面上,贴着10多张新旧程度不一的纸片,昏黄的灯光下,李文翔困难的识别着上面的字迹“欠张某某,米钱140元,欠李某某,药费320元……”等等。

“这些欠条都是你写的?”

“是啊!有些人还说不用我还了,但我还是记下来了……”张忠恒的话哽在了喉咙里。

“张哥,只要肯干,一定会过上好日子的。”李文翔拍着张忠恒的肩膀安慰道。

通过多次走访、拉家常,李文翔了解到张忠恒并不是“懒汉”,也没有“等靠要”的想法,家里只有他和常年生病,瘫痪在床的老母亲,他不能到外地打工,又想不到其他挣钱好路子,才导致了目前的窘况。

安全的住房是先决条件。于是,李文翔拉着张忠恒做规划、想办法,帮他争取政策资金补助,对危房进行改造。“我没钱,还欠了一墙的债,这房子怎么修?”刚开始,张忠恒很犹豫,但后来看到李文翔为了他家的事情,忙前忙后,在申请政策补助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又回到单位申请划拨6000元把缺口补上。

钱的问题解决了,房子也开始动工修缮了,李文翔隔三差五的就来看房子加固修缮的情况。看到张忠恒投工投劳和工人师傅一起搬砖、拌沙灰、砌墙,李文翔从他身上看到了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希望。

“要是没有党的好政策,我这辈子都不可能住不上这样的房子,我一定不辜负你们的帮助。”2017年春节,张忠恒搬进面貌一新的房子时高兴的说。

要想真脱贫,还得有实实在在的收入。2018年,张忠恒提出想在自己家的地里种玉米,李文翔请了农技专家去看地,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两人很快就到板桥农贸市场上买种子、播种、浇水、施肥、除草、杀虫……自此,李文翔经常往张忠恒家跑,上网查阅资料与他分享,有了病虫害搞不定的时候,就请农技专家来帮忙,还鼓励张忠恒多和其他种植户交流沟通。同时,村组干部还积极介绍张忠恒到蔬菜、花卉、雪桃等种植基地打零工,这一年张忠恒家的年纯收入就过万了。

尝到种植玉米的“甜头”后,张忠恒的干劲儿来了。玉米卖了,杆子、叶子能干啥,烂在地里可惜,喂牲口倒是个不错的选择。

“张哥,要不我们养点啥?猪、牛、马?”

“要不,养马吧!早些年,跟我爹养过。可我家没地方可以关马啊?。”

“我来想想办法。”

考虑到张忠恒家没有养马的场地,李文翔找到了村干部,协调后村民后,将张忠恒家附近一间闲置多年的空屋子改造成了一个马厩。加上每年5000元的产业扶贫资金,张忠恒买下了第一匹马。每天去地里干活,顺道割草,再提水喂马,打扫马厩,忙碌却充实。一年后,这第一匹马拉到市场上,就卖了8200元的好价钱。

“我预备用再买两匹小马回来,现在我也养出经验了,要定时带马儿去地里遛遛,草料和水份要搭配好,不然会引起腹泻……”这是张忠恒在街道办组织的“双讲双评”活动中,与帮扶人员、贫困户面对面交流自己养马的经验,引导其他贫困户树立自强不息、脱贫光荣的思想。

如今,再去张忠恒家,满墙的“欠条”早已消失不见,窗明几净的,老母亲的遗像挂在堂房里,张忠恒是这样说的:“我90多岁的老母亲苦了一辈子,终于在离逝前跟着我过上了几天好日子。还是党的政策好啊!”(李卿钰、赵芬)


中共昆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昆明市监察委员会

Copyright © 昆明市纪委市监委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网站声明

来信请寄:中共昆明市纪委、监察委信访室 地址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7号楼 邮编:650500

举报电话:0871-12388 举报网址:https://yunnan.12388.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