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父亲
来源于:嵩明县
发布时间:2020-06-23 11:21:35
编辑:嵩明—王瑞华
不敢动笔,是因为思念太过沉重,不愿动笔,是明白别后再无归期。
1996年,那时我刚满七岁,每年的六月中旬都是收过小麦后要交公粮的时节,我家距离镇里的粮站大概有三公里多的路程。那时家里没有农用拖拉机,每次交公粮都起得很早,推着装了有十五六袋麦子的一辆架子车,爸爸在前面拉车,我、妈妈和只有四岁的弟弟在后面推车,一步步吃力地往粮站走。
到了镇上,老远就可以看到在粮站的门口,起早交公粮的人们,已经排着长长的队伍了,架子车、拖拉机已经摆满了整条街,等着粮站开门显得百无聊赖的人们,在那里三个一堆、五个一群摇着手中的扇子扇风纳凉。粮店开了门以后,一车车的小麦被陆续地往粮店里送。
时至中午,终于轮到了我们,一旁的妈妈抱着睡着了的弟弟,我又渴又饿卖力地推着车。内心想过无数次让爸爸给我和弟弟买两个烧饼吃,却最终也没敢开口。
“你们的粮食水分超标,拉回去晒两天再送过来吧!”一个穿着深蓝色衣服的粮站工作人员抓了几粒麦子在嘴里咬了咬说。
“同志,同志,您再看看,我们这可是晒了三天才拉过来的呀!干着呢,您是不是弄错了……”不等父亲把话说完,穿深蓝色衣服的人已经走向了下一辆车。
“爸爸,表叔不是在粮站上班吗?去找他帮我们放行一定没问题,何况他还是副站长!”想着又要拉回去晒,我怒瞪眼睛失望地看着离去的蓝衣人说道。
爸爸似乎并没有听见我的话,而是架起膀子用尽力气拉着满满一车粮食摇摇晃晃地出了粮店大门,抱着弟弟的妈妈和我后面推着车……
尽管那个时候,我对父亲的行为很不理解,甚至在心里还起了再来交公粮我一定不要再来推车的埋怨,直到公粮交成功后,平时话不多的父亲告诫我和弟弟说:“你们还小,不要总想着投机取巧,以后的你们的路才会越走越宽。”而这句话似乎成为了我以后人生路上的一贯遵循。
1998年,整个华北平原大地都处于焦灼烫心的裂缝里,我家田里种了六亩地的棉花,在烈日炎炎里也是奄奄一息地苟活着。
那个时候棉花是我们北方人的主要经济作物,也是一年收成的命根子,我只记得爸爸在田里没日没夜地给长得半大的棉花苗浇水,一次又一次,似乎他总是不觉的累,也不怕深井水的冷,每次灌溉我们都是全家齐上阵,而我则会帮家里做一些诸如做饭、抬水管、收工具等力所能及的活计,可爸爸总是趁机在我耳边时不时的絮叨:“你看村东头的赵某某,今年考上中专了,将来毕业了就可以吃商品粮,你可不要像爸爸一样没出息。”诸如此类的话语,更多的我却早已想不起。
浇棉花这样一件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多年后我才深深地明白并不是父亲不知道累和水冷,而是他更懂得作为父亲的责任,他身上扛起的是一家人的吃穿住用以及我和弟弟上学等诸多费用的支出负担,透过生活的点滴他向我们传承的是父亲作为一家之主的责任和担当。
1999年的冬天,爸爸开始腿疼,日渐加剧,经查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看着一向坚强、坚毅的父亲躺在床上,疼得满头大汗、身子蜷缩,我内心里隐隐地猜测这可能是和前几年他没日没夜地抗旱保苗有关,在我的内心里也更加理解什么才是“痛在你身、疼在我心”,父亲的这个病虽四处求医,直至临终也终未治愈。
2004年,我到郸城一高读高中,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40天才能回家一次。一天学校传达室的大爷站在教室窗前喊我说有人找,我的第一反应是谁会找我呢?不禁我的心里开始犯嘀咕,来到传达室才看到是邻村的杨叔上来县城办事,父亲托他给我捎带了100块钱的生活费,临走杨叔又转达了父亲让他捎来的话:“孩子,你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不要为了省钱而不舍得吃饭;学习上要有笨鸟先飞的精神,郸城一高是出人才的地方,你堂哥都考上了好大学,相信你刻苦学习也一定可以!”接过父亲省吃俭用省下来的那带着汗味、折旧了的100块钱,我心中充满了感恩,虽然家中一直不富裕,可在读书这件事上似乎父母也并没有委屈过我什么,并暗暗下决心要用心读书,用努力求进取,不辜负家人的期望。
2008年,我参加了高考,结果不尽如人意,考了一所不满意的大学,收到通知书的那天,我的心情特别沮丧,一方面是因自己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另一方面则是为开学后的学费而惆怅,可父亲知道我收到通知书后脸上却笑开了花。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供应两个孩子读书尚且不易,更何况我们家还有需常年吃药的病人,见到父亲走路略显吃力的样子,我知道那时候他的病已经很严重了,手脚开始出现了变形的症状。
为了为我们兄弟筹集九月份开学的学费,他毅然跟随同村的张伯去山西太原的小店区去做建筑工人,高强度的劳作和长时间的病痛折磨使爸爸的手脚关节变形更加严重。
虽然父亲身患病痛,但在他的辛苦劳作下,并没有影响我们兄弟两个读书。离开距家2000余公里之外,来到昆明读书的第一天,我便接到了父亲从山西太原打来的电话。
他说和同学相处你要学会包容,不要凡事按着自己的性子来;专业上更要懂得精益求精,将来它是你吃饭的饭碗。
在大四的实习期,别人都在忙碌地找工作,我就已经和旅行社正式签约了,成为了一名专职导游。不断往返于昆明、大理、丽江和香格里拉之间。一个月接长线团的数量更是多达四个,而此时我也更加坚信了父亲口中那句“专业要精益求精”简单而又朴素的话语。
2017年8月3日,这如同灯塔一般无形之中给我指明方向的生命戛然而止。长期经受病痛折磨的父亲,与世长辞,在那个繁星点点的夜晚。
去年2月8日,农历大年初四,我于昆明返回河南郸城老家,耳畔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及来来往往走亲戚的行人都透着浓浓的年味,天灰蒙蒙的,飘着小雪,我和弟弟来到爸爸的坟地里,看见坟墓上皑皑的白雪和静静躺在里面的父亲,不禁长嚎,想着父亲一生用身体力行传达给我的是那些关于诚信、勤劳、尽责的品格和读书才是出路的信念,而这些优秀的品质,似乎都已经如同我吃过的粮食一样,伴随我长大成人,变成了我的骨、我的血和我的肉,和工作、生活及接人待物必须遵守的信条。
站在爸爸坟墓前泪眼滂沱的我,不禁想起了龙应台《目送》里的句子,“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今年4月28日,再回老家时,院子里长满了青苔,庭院万籁俱寂,父亲生前种的那颗葡萄树枝叶繁茂已盖住了整个院子。
写在父亲节前,缅怀父亲。(丁刘杰)
http://www.jjjc.yn.gov.cn/info-138-95344.html
中共昆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昆明市监察委员会
Copyright © 昆明市纪委市监委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网站声明
来信请寄:中共昆明市纪委、监察委信访室 地址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7号楼 邮编:650500
举报电话:0871-12388 举报网址:https://yunnan.12388.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