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清风文苑

范仲淹的家国情怀

来源于:嵩明县

发布时间:2020-05-26 14:47:19

编辑:嵩明—王瑞华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些我们能信手拈来、出口成颂的诗句,出自一个杰出的政治家——范文正公。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他少年发奋读书,立志报国济民。进入仕途后,致力思君报国,以卓越的才能治理地方,造福百姓。积极谏君,整顿吏治;忧国忧民,推行新政。潜心学问,笔耕不辍,一生几度沉浮,始终保持着清白本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

多坎坷少年失怙,苦读及第

范仲淹生于徐州,其父范墉曾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在范仲淹两岁的时候,父亲就病逝了。母亲谢氏在贫困中无依无靠,艰难度日,只好抱着幼小的范仲淹,改嫁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跟随继父的姓氏,改名叫朱说。

范仲淹随母改嫁到长山后,生活条件十分清贫,7岁时,生母谢氏教他识字,买不起笔墨纸张,只得在地上用树枝练习写字,10岁时才入私塾读书,但艰难的生活抵挡不了范仲淹对知识的渴望更磨练了范仲淹坚毅的品格。他读书非常刻苦,他每天只煮一碗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分次食用,这就是“划粥断齑”的由来。母亲谢氏由于身世坎坷,饱尝了过多的酸辛,因此她把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谢氏以孟母自励,悉心教子,范仲淹以颜回自律,亦发愤成才。公元1011年,23岁的范仲淹辞别母亲,前往应天府求学。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他投师在戚同文门下,数年寒窗生涯后,范仲淹已博通儒家经典的要义,有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               1015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登蔡齐榜,由“寒儒”成为进士,掌管讼狱、案件事宜,官居九品。鉴于已有朝廷俸禄,范仲淹便把母亲接来奉养,从此开始了他近四十年跌宕起伏的政治生涯。

做县令泰州治堰,造福百姓

刚过而立之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西溪旧海堤因年久失修,多处溃决,海潮倒灌、卤水充斥,淹没良田、毁坏盐灶,人民苦难深重,范仲淹满怀“有益天下之心”上书泰州知州张纶,建议急速修复捍海堰,以救万民之灾。时有人责范仲淹越职言事,范仲淹回敬道:“我乃盐监,百姓都逃荒去了,何以收盐?筑堰挡潮,正是我分内之事!”也有人以筑海堰后难以排水,极易出现积潦而予反对。谁知张纶熟知水利,言道:“涛之患十之九,潦之患十之一,筑堰挡潮,利多弊少。”于是采纳了范仲淹建议,奏请朝廷批准,并命范仲淹负责修筑捍海堰

1024年,范仲淹征集兵夫四万余人兴筑海堰,时值隆冬,雪雨连旬,潮势汹涌,迫岸而来,兵夫因惊慌失措,四处逃散而陷入泥泞中淹死二百余人。有人趁机上书朝廷,反对修堰,于是朝廷决定暂行停工,并派淮南转运使胡令仪到泰州查勘实情。胡令仪深知古捍海堰年久失修,农田、盐灶和百姓生命财产难以保障,察看后,胡令仪与张纶联名奏明朝廷,获准继续开工。

1026年,范仲淹的母亲谢氏去世,范仲淹离任回籍守丧。其间,范仲淹屡次给张纶写信,请张纶无论如何要将捍海堰修成,并表示若有事故,朝廷追究,他愿一人独担其咎。1027年秋,捍海堰工程得以复工,张纶负责指挥,第二年春完成,前后历时四载,终将捍海堰修成,堰成后受益显著,“来洪水不得伤害盐业,挡潮水不得伤害庄稼”。外出逃荒的两千余民户回归家乡,百姓得以安其生,农灶两受其利。人们感激范仲淹,就把这堤叫作“范公堤”。

头已白临危受命,戍边西垂

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西夏国,为逼迫宋朝承认西夏的地位,李元昊调集十万大军,侵袭宋朝延州,消息传至京师,朝野震惊。因边境年久失修,士卒久未训练,宋将无能,大败。边事吃紧,仁宗以范仲淹众望所归,召回京师,调范仲淹作副帅。这时候,范仲淹已经五十二岁了,多年仕途的艰辛,蹉跎了岁月,苍白的头发使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大了很多,他已经老了,但是,报国的赤胆忠心被点燃,他依然如火一样不减当年。

进京面辞仁宗之后,范仲淹就挂帅赶赴前线,一路奔波万里赴戎机,他开始了“四面边声连角起”征战生涯,范仲淹积极召募士兵,精心训练,提高军队战斗力,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还把朝廷赏赐给他的金帛都分发给将士们。范仲淹做到赏罚分明,奖励勇猛杀敌的士兵,提拔重用立功的将领,对克扣军饷的贪污分子毫不留情、当众斩首,训练出一批强悍敢战的士兵,涌现了能征善战的将领。范仲淹的这支军队,成为宋朝的一支劲旅,后元昊向宋称臣,西夏军队再也不敢轻易侵犯宋所统辖的地区。

因新政被贬之后,范仲淹先后又在邓州、青州等地做过地方官。在这期间,他仍然为官清廉,尽职尽责。1051 年,范仲淹已63岁,老病一身,他向朝廷请求,到颍州任职,借以休养,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1052 年,范仲淹因病与世长辞,终年64岁。

他终其一生身体力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追求,无论从人品或为官上都受到世人高度赞扬。北宋王安石称赞他为“一世之师”,“由初迄终,名节无疵”。南宋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范仲淹坦荡的一生治国有略,教子有方,他的两个儿子先后都成了宋朝的宰相,继续为实现他富民强国的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丁刘杰)


中共昆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昆明市监察委员会

Copyright © 昆明市纪委市监委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网站声明

来信请寄:中共昆明市纪委、监察委信访室 地址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7号楼 邮编:650500

举报电话:0871-12388 举报网址:https://yunnan.12388.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