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文苑】寻找醒心亭
来源于:富民县
发布时间:2020-05-06 16:37:38
编辑:富民—沈鸿雁
中国历代有许多偏僻的小地方,由于有了文人墨客有意无意的光顾,往往地以人名,如屈原之于汨罗,杜甫之于奉节,柳宗元之于柳州,苏轼之于黄州,林则徐之于伊犁,甚至徐霞客之于河上洞……
没到过安徽滁州,却知道滁州有两座著名的亭子。一为“丰乐亭”,因大文豪欧阳修兴致一来,以一篇《醉翁亭记》为之命名“醉翁亭”,反倒让原名湮没无闻。丰乐亭东边几百步小山之上,还有一座“醒心亭”,也是欧阳修所建,因其门生、北宋散文家曾巩作《醒心亭记》而闻名。
无缘瞻仰滁州醉翁亭、醒心亭,却可以踏访家乡富民的醒心亭。近年读清代、民国的几部《富民县志》,均读到清代富民县令张钥的《醒心亭记》一文,喜爱备至。其文虽与曾巩同题,且都是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写登山游亭之景,叙亭子名称由来,抒文人兴怀之感。却也有不同之处。曾巩通过写欧阳修与同僚在丰乐亭饮酒宴乐,在醒心亭观景醒酒,描绘出一幅“天下安康,人民幸福”的安乐图,是为了赞颂欧阳修即使被贬滁州,仍然忧国忧民,他悠闲地游览醒心亭时心中却澎湃着激越的政治豪情。而张钥为亭子命名“醒心亭”,是为了告诫自己及更多的统治者们时时警醒自己勤政爱民,也告诫明理守法。所谓“居上者常醒此心以驭下,则平情率物,政刑得理,庶绩咸熙;在下者常醒此心以奉上,则勤力役,急输将,乐善循理,而顽梗嚣薄之习以驯。”虽然也透出古代士大夫的忧国忧民之情,但更多侧重于作为基层官员的自省自律,以及对后来人的期望。这自然就具有了更多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据《富民县志》记载,张钥为山东历城人,例监生。康熙年间(1661-1722)富民县令。除《醒心亭记》外,《康熙富民县志》、《雍正富民县志》还收录了他的四首诗:《游灵芝寺》、《觉海寺》、《万庆寺听松》、《法华寺》。不过我们可别以为张钥只是一个喜欢游山玩水的官僚。《醒心亭记》有证:“余宰兹邑六年矣。政事之暇,每于幽僻诸山刹,一往观焉。非好游也,将以觇民风,辨土俗,考余政之得失也。”
为了更多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寻找创作素材,走进古代先贤的内心世界,曾与富民一群文史爱好者踏访过县内许多古迹,其中也包括张钥题诗的灵芝寺、觉海寺、万庆寺。可当我们要寻访醒心亭时,却遇到了难题。《民国新纂云南通志》记载:醒心亭,富民县古迹,在飞翠岩,现已毁。亭子既已毁,了无踪迹,如何寻访?好在飞翠崖还在。据《雍正富民县志》:“飞翠崖,在县西五里,康熙四十年(1701),邑令张钥建醒心亭于上,传有《醒心亭记》。”
于是我们从寻访飞翠崖开始。《醒心亭记》有记:“西山一带,峰峦奇峭,父老为余言:‘此山号半山峰,峰上有观音寺,今则栖于麓也。’乃携屐探之,于半山峰之侧,得飞翠崖。一石蟠空,青苍可掬,其巅平坦,可坐十余人,爰是捐金构亭。”位于北邑村后观音寺于1957年被拆毁,好在近年来又重建。由观音寺往菜子顶攀登,山势非常高峻,大多是陡峭的石壁,没有道路可循。于是改由飞来寺后寻路。“飞云渡”天桥对岸,是参差错落的几处悬崖。在同仁的带领下,我们攀山岩,绕绝壁,终于来到一座悬崖下,崖壁有模糊的题字,这就是飞翠崖。《富民文史资料》第十二辑(富民文物专辑)记载: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富民县令张钥撰书《西山飞翠岩记》,石工王凯刻石于飞翠崖,字迹婉秀,艺术价值较高,1986年收录《中国文物地图集》。面前这堵长满苔藓的石崖,或苍翠,或黑褐,或灰白,偶有字迹,但已不能辨认。同行者说二十多年前来过,“康熙三十五年”犹可辨识。
重回崖顶,找寻醒心亭遗迹。只是乱石盘错,文中“平坦,可坐十余人”的平台都无处寻觅,更别说三百多年前的亭子基石之类了。失望之余,大家在乱石间坐下休息。近看,脚下是数百米绝壁,涧底水流潺潺;对面,伽峰山翠绿如黛,红墙黄瓦若隐若现;山脚,高楼耸天,似与碧峰比高。远望,富民小县城面貌焕然一新,座座高楼拔地而起;群山环抱的富民坝子生机盎然,密密层层的葡萄田,为大地披上了绿装,螳螂川划过一条斜线,穿过绿毯,隐入北山之中。面对如此景象,我不禁联想张钥先生三百年前留连醒心亭的情景。
张钥登高,喜爱这里的风景,于是捐出自己的俸禄修建亭子。亭子建好后,率几个同僚及本地读书人,放眼四望:“则一川流水,百顷平畴,村墟落落,烟火冉冉,宛然在目,而胸襟为之畅。俄而幽爽逼人,感慨系之。”想必能让他胸襟舒畅、内心幽爽、感慨系之的,不只是眼前之景。想当年,康熙即位已四十年,一直励精图治,早已平定内乱巩固边防,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海内政通人和,呈现一派盛世景象。边陲小县富民更是百业兴旺安定祥和。所以父母官张钥才能有如此雅兴登高揽胜,这未尝不是他的功劳?张先生当然可以学学欧阳修醉饮醉翁亭,吟诗属文。好在张先生还有居安思危之心,处盛世而不忘自省,不忘自己的职守:“因思古人游览,触处兴怀,上不忘乎君父,下不忍于民生。苟有补救,夙夜焦思,必措诸事而后即安。夫非以此常惺惺者,勤惕而不倦哉。”于是为亭子命名“醒心亭”,并对后人提出了殷切期望:“盖欲后之君子,登于斯,眺于斯,而印心亦于斯。”张先生真是用心苦矣!
几番折腾,我们还是没能找到“醒心亭”旧址。不过,站在飞翠崖顶,我似乎找到了“醒心亭”——他就在每个人内心深处。我想,假如每个时代的为政者内心都有一座“醒心亭”,都能够时时自省自律,警醒自己,上无愧于国家和民族,下无愧于黎民百姓,那么每个地方百姓都能够安享太平。那个时候,也就不必再建造什么“醒心亭”了,四海之内到处都是“醒心亭”,官员们也可以如欧阳修、张玥们一样寄情山水,而无需三天两头担忧境内治安、财税诸多烦心之事。每个百姓心里都有一座“醒心亭”,则人人可以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尽力治好小家之余,还可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何愁和谐社会不能建成?
不过,诸同仁还是认为,作为富民一件著名文化古迹的醒心亭,还是应当让它重新矗立在飞翠崖顶,供后人仰视以自勉,这未尝不是富民县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道德工程! (李建华)
中共昆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昆明市监察委员会
Copyright © 昆明市纪委市监委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网站声明
来信请寄:中共昆明市纪委、监察委信访室 地址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7号楼 邮编:650500
举报电话:0871-12388 举报网址:https://yunnan.12388.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