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文苑】清明临来话清明
来源于:富民县纪委
发布时间:2020-03-31 10:50:47
编辑:富民—沈鸿雁
晚间饭后,我正给孩子辅导作业,父亲从老家来电询问:“快到清明了,你们还回来扫墓祭祖吗?”“今年这个形势恐怕是没法回啦。”我回道。
电话挂了,对清明的思绪却不胫而走。窗外杨柳飞舞,是啊,又是一年清明至。《岁时白问》道:“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时节,风和日丽,草长莺飞,柳绿桃红,人们踏青赏花、追思亲友、扫墓祭祖、缅怀先烈、重温历史,总是以各自不同的认知和行动来注解和诠释着清明应有的题中之义。
清明之于我,当是一种信念。“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清白做人是纪检监察干部的重要准则,也是衡量一个人品质的基本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做党的忠诚卫士更要努力做到“立身惟清”,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清正的公权、清高的品德、清廉的操守,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用权出于公心、执纪符合民心,真正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处世、明明白白白做事。
清明之于百姓,当是一种文化。在中华大地,清明扫墓已成为一种传承已久的风俗文化。每逢清明,人们不远万里也要家族集合,老幼皆出,以各种方式缅怀英烈、祭扫陵墓、悼念先人、寄托哀思,这本是后人对先辈的敬仰和对故人的追思。但是,近年伴随着清明扫墓这一风俗文化而来的各种不文明祭祀现象屡见不鲜,怎样用一种正确文明的方式祭奠先人?怎样过一个“清明”的清明节?已然成为了人们争论的热点问题。随意践踏、攀折花草树木,燃放烟花爆竹,焚香引燃山火,肆意阻塞交通要道等乱象,既有损花草树木生长,也容易滋生各类安全隐患。时代在不断发展进步,清明祭扫也应该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为百姓,我们更应以最适应时代要求、富有时代特色的祭祀方式,通过网络祭祀、低碳祭祀等环保形式,在安静、文明祭祀中,留住天朗气清,风清景明,真正把清明传统优秀文化精髓传承延扬。
清明之于家国,当是一种情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清明祭祀思敬先祖,自古就是一件大事,汉唐时代开始盛行以来并一直延续至今。“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祖国的繁荣昌盛,是无数先烈用汗水和鲜血换来的,我们应该时刻铭记。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英雄,也需要英雄精神。在蒙蒙细雨的人间四月天,我们悼念逝去的故人先烈;在鲜花与沉默中,我们缅怀付出生命的抗疫英雄。无论以何种形式,发自内心还是出乎礼节,清明寄哀思,为先人祈福,缅怀逝者的德行,传承先烈之志,都是必要的。而清明节的终极追求该落脚于精神层面的慎终追远和明德归厚,从而提振国民精神,赋予追寻民族复兴的家国情怀。(富民县纪委监委 周育成)
中共昆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昆明市监察委员会
Copyright © 昆明市纪委市监委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网站声明
来信请寄:中共昆明市纪委、监察委信访室 地址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7号楼 邮编:650500
举报电话:0871-12388 举报网址:https://yunnan.12388.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