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纪检人手记

【纪检人·手记】记忆中的乡愁再无“苦涩”

来源于:东川区纪委

发布时间:2019-10-31 15:55:02

编辑:东川—陈品红

我的家乡在金沙江畔的象鼻岭,是典型的靠天吃饭之地。儿时的记忆中,家乡贫穷、落后,生活中什么都缺。“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一条时常干涸的小河,依恋在小村周围,一片贫瘠的土地上,收获着微薄的希望,住了一年又一年,生活了一辈又一辈……”歌词描述的情景基本是我家乡的写照,每当听到这首《我热恋的故乡》总产生许多共鸣。

小时候,村子里有人生了病,一般都是在村子里的赤脚医生处买几粒普通药吃或者打一个小针,更多的是自己熬着,再严重点的就依照经验自己诊断找些草药来服用,根本没钱去医院治疗,许多人因此把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掉生命。还清楚地记得,有一年父亲颈部长了一个疮,很严重,只请了乡村医生简单医治,没钱去医院治疗。最后父亲被折磨的实在受不了了,低声呻吟着跟我说:“疼的我快受不了了,要是没有你们兄妹我真撑不下去了”,年幼的我明白父亲说这句话的意思,心很痛、很难过,更担心、害怕真出什么事情,但我却不知道怎么安慰、开导父亲,所幸的是父亲挺过来了,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那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后来,村子里一个跟我年龄相仿的人得了急性阑尾炎,家里很穷,因为缺钱没能及时医治而失去了年仅20多岁年轻的生命。

虽然世世代代守望着金沙江水,却是望江渴水、极度缺水。儿时的记忆中,父亲就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白天地里干活,晚上到附近几公里远的山里面出地脉水(地下泉水)的地方挑水,几个出水点路程都三五公里不等。山泉出水量都很小,一般一两个小时才可以接满一挑(两桶)水。附近村民都去这几个点挑水,所以需排队。有的时候从头天凌晨到第二天下午才能等到水,在干旱的季节出水量就更小得可怜,常需跑几个点才能找到一挑水。水多半是浑浊的、泥沙很多,需要沉淀过后才能饮用。因此,人们对水的利用发挥到了极致,洗完脸后再洗脚最后哪怕剩余一点点也存起来喂牲口或者浇菜,洗澡更是奢侈的事情。

雨天是父老乡亲又爱又恨的。喜的是庄稼需要雨水才能成长,人畜饮水也亟需雨水。下雨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把锅碗瓢盆甚至吃饭的大碗,只要能盛水的容器都拿出来接天上降下的雨水。唯有这个时候,辛劳的父亲才不用半夜就去山里等水、挑水,可以睡个饱觉。恨的是每到下雨破旧的茅草房就漏雨,虽然爸爸每年都要对房顶进行维修,但到了雨季仍然漏雨。小雨还好,遇到中到大雨就顺着墙壁流水、整个屋顶外面大下里面小下,屋里地面积全是积水、严重的时候连床上也不能幸免一难。

小学时没有电,照明用煤油灯,油很珍贵,除了小孩做作业其余时间很少用。后来终于通电了,但灯泡不是“青光眼”就是“白内障”,要么断电,有点时也忽明忽暗、灰蒙蒙、只看到灯泡的电阻丝一丝丝点点红红的亮,电压永远也不正常。村子里唯一一户条件稍微好一点、户主在会泽者海矿山当工人的人家,买了一台12寸的小电视,只能收到一个台,一有风吹草动电视就满屏幕雪花人影模糊,再加上电压不稳定,随时忽闪忽闪的。即使这样也随时挤满人。到了晚上,全村人都到他家挤着看电视,家里容不下几十号人,只得把电视屏幕移了对着堂屋外,让人在院子里看。大家都觉得很稀奇、也很羡慕,只要没有特殊情况每晚必到。

小时候,解决温饱一直是我们祖祖辈辈的梦想。由于家乡在二半山区,靠天吃饭,粮食作物以包谷、红薯为主,不产水稻。勤劳善良的家乡人,每天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地精心在土地上耕作,仍然有半数以上人家每年差一两个月的口粮,只得向亲戚邻居借口粮才能度日,待地里的庄稼收了再还人家。我们家算是好的,打记事起粮食都够吃,只是没有大米。米饭平时是吃不到的,只有过年节的时候才吃一顿,吃肉只能是打牙祭,十天半月能吃上一顿,生活极度困难的人家甚至月数天见不了一点油腥。八成左右的人家一年能宰杀一头年猪,两个火腿自己是不能吃的,要拿去卖了购买下一年的接槽猪(猪宰杀了以后槽空了的叫法),剩余的才是全家人全年的肉食和炒菜用油。还清楚地记得我六七岁时,一个周六,妈妈同意带我去赶集,我高兴得不吃饭就去了,到了街上就去在乡政府工作的干爹那找水喝,刚好碰上吃午饭,饥肠辘辘的我一个人把一锅饭和一碗炒鸡蛋全吃了,害得其他几个人都没得吃了。因为平时在家里是轻易吃不到米饭和炒鸡蛋的,家里母鸡产的蛋攒起来拿到街上卖了,然后买家用的盐巴、火柴和我们兄妹的学习用具,那是我吃过的最可口、最美味的一顿饭菜了。

交通不便一直是全村人的最大困扰。公路只通到村委会所在地沿线,基本没有车辆在公路上走,我家到最近的公路有三四公里的距离,只有羊肠小道,步行得半小时。老百姓自己种出的蔬菜、水果等土特产根本没有人来买或者卖不出去,出栏的肥猪比在公路边居住人家的价格一公斤普遍低一两元钱,常出现在运送到公路边的途中由于捆绑不当等原因死掉的情况。如果某户人家要盖房子,运输瓦片、砂石料等材料至少需要五、六十人,得把附近几个村子的全部劳动力提前半个月请来帮忙才能搬运回来。那时,人们最大的愿望之一就是有朝一日能通公路。印象最深的是每次央求大人带去赶集,回来的晚上腿都抽筋,疼的在床上打滚、睡不着觉,要好几天才能恢复过来。

现如今的家乡变化日新月异,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每次回老家都有很大的变化,总有许多惊喜。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现在的家乡乡村公路都通到每个小组,即使下雨天也能正常通行。基本上每户人家都有了摩托车,小汽车正逐渐多起来;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太阳能热水器基本普及,已经实现了24小时都有热水,“苦涩的井水”成为饮水思源的回忆;适龄儿童都能到学校接受教育,村里的大学生多了起来,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有了医疗保险,生病都到医院治疗,也不再担心住院没钱或因病致贫了;打牙祭成为历史,已经变成城里人羡慕农村随时能吃到自己种的生态蔬菜、绿色食品和自己家养宰杀的各种肉食品的年代;“农危改”政策的实施,家家户户已把低矮的土墙房变成了砖房,三分之二以上人家盖起了两层以上的楼房,许多人家虽然在农村但生活水平比城里好、收入比工薪阶层高。前年回去,看到正在消失的低矮的草房,我赶紧用相机记录了许多图片,想多留住一些儿时的记忆,多留住一些乡愁。每每和长辈聊天,谈到现在的生活,幸福之情溢于言表,人们最大的感受是感谢党和政府,赞叹现在的时代是从来没有的好,现在的生活是从来没有的幸福。

我自己也感同身受,作为一个时代变迁、国家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我非常感恩于生在这个伟大幸福的时代。在国家比任何时候都接近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时候,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没有任何理由不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们坚信伟大的中国梦,必将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山再高,向上攀,总能登顶;路再远,走下去,定能到达。(胡金喜) 

中共昆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昆明市监察委员会

Copyright © 昆明市纪委市监委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网站声明

来信请寄:中共昆明市纪委、监察委信访室 地址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7号楼 邮编:650500

举报电话:0871-12388 举报网址:https://yunnan.12388.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