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纪检人手记

【纪检人·手记】光的力量

来源于:东川区纪委

发布时间:2019-10-23 17:05:43

编辑:东川—陈品红

人事调整中,又与失眠久别重逢。在众人安然入睡的夜晚,我醒来,独自品咂我的这些年,一个人的“兵荒马乱”……

十年前,我大学毕业后从农村来到城市,在检察院办公室从事文秘工作。从写材料、收发文到报表统计、档案管理,再后来会议的端茶倒水、分发报纸,每一个毛孔都渗透着汗水。然而,在“一人干,两人看,还有五人在评判”,“干的多、错的多、批评越多”的环境中,我成为了沙滩中的凹陷地,但凡别人不愿意干的工作最后都流转到我这里。那晚潦草吃完泡面后独自回到单位加班赶材料时,接到了母亲打来的电话,我照例告诉母亲我一切都好,工作顺利、领导关心......挂断电话,我眼泪直流。含泪写完材料从办公室出来已是深夜,天上的星星镶嵌在大海上,海波汹涌,夜风在路灯下不断地清扫落叶。深吸一口气,我再次凝视眼前的这幢办公楼。这是我多年为之奋斗的理想吗?这是我立足于世、扎根于此的唯一途径吗?这是多么漫长的夜啊。

岁月流转,2018年,我随“三反”转隶到区纪委工作。新的工作环境,新的领导,渺小的我又该以何安身立命呢?疏离感严重、只会低头拉车的我,会不会因为未能“环绕”在领导左右而一线秋闱,全线败北呢?我更加的茫然和恐慌。

正当我在迷茫中胡思乱想时,猛一抬头,我看到区纪委二楼竟然还有一盏灯亮着,闪着粼粼的灯光。

此后的日子里,我探寻着光的来处。我发现,那间在黑夜里“有光”的办公室总是每早最先打开办公室的门,从他门前走过总能看到他或沉思或翻查书卷的身影,而他总是微笑着从你身旁走过。我看到,他身先士卒,带领办案人员多次往返于昆明与单位之间,只为了一个个的细节得到印证,不放过任何一个蛛丝马迹,有时为了赶时间,来不及吃饭买点糕点就匆匆上路,累了车里睡一下,办案谈话时又是满血复活的样子,似乎他从来不知道累。每次对案件进行讨论时,由于对案件研究得充分,由于证据掌握得全面,他总是能够一语平息各方纷争,让众人心服口服。

他是我的老领导——倪副书记,一样和我们从检察院转隶过来,也是我们这些刚入职“嫩头青”的兄长。在我最沮丧,最晦暗的日子里,他那间深夜“有光”的办公室无疑是一盏明灯,恍若通天的火炬熊熊地照亮了我以后的岁月。

当不善于口头表达的我在书记专题会上“东一榔头、西一斧头”忐忑地汇报完初学办理的违纪案件时,领导总是耐心地听完;当听完我们各自正在办理的“扫黑除恶”问题线索案件数字及情况后,领导喃喃自语地说“这个不能再分给小王了,她手上事情有点儿多了”然后用笔修改了新问题线索的拟办意见时;在案件办理过程中,面对省市两级规定不一致的地方如何执行的问题找到案件管理室的杨惠姐咨询,她及时向上级案件管理部门请示,我们再仔细查找是否有最新规定,双方合力解决问题时,我眼前豁然一亮,感受到一些“不同”。至于是哪些“不同”,那会儿也说不清楚。直至后来的一场澄清正名反馈会,如一束光穿透重重迷雾照射下来,让我深切体悟到十年来东川干事创业环境的大不同和大变化。

2019年6月,在进行干部提拔时,区纪委分别收到反映两位单位主要领导的信访举报。调查组深入调查后发现举报失实,为保护干部担当作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区纪委领导分别对两个单位主要领导的不实信访举报进行澄清反馈,为他们澄清正名、撑腰鼓劲。一束光照亮一座城。这样旗帜鲜明地支持和保护干事创业者,及时为遭受不实举报的干部发声、正名,对外积极营造了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激发动力、形成合力,对内更是给我们打了一剂强心剂。尊重干事者给予其应有的信任,尊重办案实际综合工作量分派任务,遇事不推诿不扯皮共同解决问题,打破“干得多错得多批评声多”的怪圈,遇到诬告陷害有组织为你撑腰,这样的干事创业氛围,不正是我们所渴盼的吗?而这样的变化,正是我们党持续净化政治生态的结果。

我不再质疑“天道酬勤”,低头躬耕在一线,练习热爱,甚至热爱困境,在繁忙的工作中始终坚持读书看报,努力学习业务知识,从一个非法律专业的“门外汉”成为会办案、能办案的业务能手。

深夜辗转难眠,却总有光给人以温暖,以力量。思之于此,我闭上双眼,梦想着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点亮自己,照亮他人。(王焱)

中共昆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昆明市监察委员会

Copyright © 昆明市纪委市监委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网站声明

来信请寄:中共昆明市纪委、监察委信访室 地址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7号楼 邮编:650500

举报电话:0871-12388 举报网址:https://yunnan.12388.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