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人·手记】山乡巨变:我所经历的40年
来源于:东川区纪委
发布时间:2019-10-08 10:38:45
编辑:东川—陈品红
“儿子,国庆节要回来,带着冉冉来!”
“妈,我们回来呢!”
每到节假日前夕,妈妈都要打电话来,要我带着孩子一起回家,她老人家想孙女了。
对于出生在80年代初的我们,每次回家,都能感受到家乡的发展变化。这种变化,正是我们伟大祖国劈波斩浪迈向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一个个小小的缩影。
居所巨变:土墙房子——红砖平房——乡村别墅
80年代,我们居住在联排的老房子里。这种老房子属土木结构的土墙房子,先立柱上梁,通过卯榫连接,然后夯土成墙、围柱成房。房子分上下两层,用厚实的木板分隔开来。楼上住人和堆放粮食,楼下是堂屋和畜圈,标准的人畜混居。
我们这一排老房子,一共有5户30人,住房十分紧缺,户均1.5间房子,十分的拥挤。而我们家有7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们3兄弟,我们家就更拥挤了,我们弟兄三人就挤在一张小床上,直到上初中去住校。
90年代初,改革开放已经推进了10多年,少部分家庭有了一定的积蓄,他们开始建砖房了。
我们小镇上有一个砖厂,专门烧红砖,我们这里的砖房全是红砖房。那时的砖房,都是“大三间带耳房”,都只建得起一层,所以是红砖平房。所谓“大三间”,是我们这里建房子的一贯布局,正中间这整间是客厅,左右两间分别隔开成4个室,其中3个卧室和1个物品堆放间;所谓“耳房”,就是厨房,用来做饭、吃饭的一个小房间。有的“耳房”就与“大三间”连在一起,形成一个直角,有的单独建在旁边。
接二连三的,有过半数的家庭在90年代建起了红砖平房,他们户均3间房子。
而那个时候,我们弟兄三人都在读书,所有的积蓄都给我们读书了。
进入21世纪,大家的条件更好了,富裕起来的家庭开始建乡村别墅了。即便是有困难的群众,也在努力劳动,努力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布局,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实施,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建档立卡贫困户更是受益匪浅,家家户户建起了新房,住进了宽敞明亮又安全的新居,彻底摘下了贫困的帽子。
而通过这些年的奋斗,我们弟兄三人也都各自成家。大哥在老家建起了三层小楼;二哥在市里买了商品房;我在县城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安乐小窝。
出行巨变:双脚丈量——两轮快跑——四轮飞驰
我的老家在一个小山坳里,距离集镇有3公里。说远不远,算近不近。
80年代,我们童年的时候,村里的人要去“赶街”,大部分人都是靠着双脚,反反复复的去丈量这3公里的路程,有时还要背负几十斤重的物品;如果是要拉运大宗的物资,才会用到马车或牛车。
我小时印象最深的一次,大概六、七岁的时候,我们一家人都去卖梨,那天一直下着大雨。爸爸用竹筐挑着两筐梨、妈妈背着一大背箩梨,带着大哥二哥早早的“赶街”去了。我也很想去,虽然下着雨,虽然那个路很烂、很滑,到处是泥坑,我就黏着爷爷奶奶,要他们带我一起去“赶街”。爷爷背着一箩梨和奶奶一起拉着我,我披着一个“雨衣”(妈妈用化肥口袋内袋改做的塑料油纸雨衣),深一脚浅一脚的、高高新兴的“赶街”去了。3公里的路,对那时年幼的我来说,太长了、太难走了,走一段,换奶奶背我一段。后来怎么找到爸爸妈妈的,我早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我是坐在竹筐里,爸爸挑回家的。
90年代初期,自行车出现在我们村子里。“飞鸽”“凤凰”“永久”这几个名字开始熟悉并传开来。
我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从本村小学转学到镇上的小学,开启了寄校生活,与此同时,两个哥哥都在上初中。当时的初中与小学就连在一起,每次都是哥哥用自行车载着我上学、回家。虽然路很颠簸,屁股被颠的很疼很疼,但是节省路上的时间,比起走路来说,算是很幸福的一件事。再后来,哥哥们也教会我骑自行车。
大概在1995年的时候,从小镇到村里的路要修直、扩宽,每户人家负责一段,每家都要投工投劳。沟渠、管道、挡墙由村里统一负责,各家各户负责的那一段路,都要由自己去开挖路面,拉狗头石(像狗的头一般大小的青石)来填平整,在上面铺上一层阳岗石(山上公分石大小的风化石,碾压过后易变成小石子填平石头缝隙)。我们家承担的那段路,在整条路的中部,在一个小坡面上,利于排水,一侧靠地、另一侧靠小河。爸爸带着我们三兄弟开挖路面、拉石头,铺路面,填缝隙,我们都干得很卖力。路修好了,很直、很宽,一条平坦的大道把我们村和小镇连接起来了,自行车跑在上面也不颠簸了。只是我也很少再骑自行车了,因为我到县城读高中去了。
后来,摩托车也多了起来。再往后,小汽车也进入了农村家庭。
2005年,这条路再次重修。不是因为路烂了,而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借此东风,我们村这条路,变成了笔直的水泥路。在此之前,经过小镇的高速公路已从上面架桥一穿而过。
2015年底,这条路再次重生,在水泥路的另一头,联通了一条穿行在山间的柏油路,变成了连接两个乡镇的一条通道,跑在上面的车辆越发的多起来。
而我,也在今年8月份,购买了一辆国产的小汽车,方便自己出行、回家,也可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一份贺礼吧!
教育巨变:读完小学——上过高中——大学毕业
边远贫穷的小山村,教育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在80年代,读完小学的就是高学历了。爸爸妈妈曾说过,我们全村只有3个人读过高小,当时,教育部门的人还来动员他们在村子里教书,我的妈妈是其中之一。尽管妈妈没能当上老师,但是,爸爸妈妈很支持我们读书,甚至在我们厌学的时候,用棍子打我们,逼着我们学习。
我的小学上的很辛苦。小学一年级,那时我6岁,学校离家1公里远,是一间土房子,我们经常几个人约着一起走。最怕的是下雨天和冬天。下雨天,一双鞋容易被雨水打湿,脚就这样捂在鞋子里,很难受,直到回到家,拿在火塘边,慢慢的烘干;冬天,学校里太冷,我们提着一个小烘笼(类似今天的取暖器,只是当时是铁皮做成的,里面放点木柴烧着过后已无烟但还未燃尽的部分)取暖,手脚时常会被冻得起冻疮,又痒又疼。二年级的时候,我们的教室搬回本村里,也是一栋土房子里,此时,可以自己一个人去学校了。三年级的时候又再次回到一年级时所在地,只是土房子换成了两层的砖房,是当时全村最好的房子,我在这里读完三、四年级。五年级的时候,我转学到镇上的小学,学习显得很吃力,慢慢的才追赶上来。
那时,很多同学读着读着就不再读书了。
到了90年代,读完初中、高中的不多,能考大学的更是凤毛麟角。所以,有一个高中毕业证,在大家的眼中,俨然已是知识分子了。我们村和我一起读初中的同学共有9人,读完初中的只有7人,再接着读高中(中专)的只有3人,高考上大学的只有我一个,也是从国家恢复高考后考上本科的第一个。
进入21世纪,每年都能听到有人考上大学了,这些年还能听到有人考上“985”“211”等重点大学了,也有人继续读研究生了……
每次回家,山上越发的清翠葱绿、田间越发的整齐有序、路上小车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摆脱贫困,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考上大学,越来越多的人取得了更大的成就,看到家乡变得越来越好,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衷心的祝福伟大祖国繁荣富强!(陈品红)
中共昆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昆明市监察委员会
Copyright © 昆明市纪委市监委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网站声明
来信请寄:中共昆明市纪委、监察委信访室 地址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7号楼 邮编:650500
举报电话:0871-12388 举报网址:https://yunnan.12388.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