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风采】贫困村的“管家婆”——记石林县纪委驻法院纪检组原组长段惠仙
来源于:石林县纪委
发布时间:2018-11-08 17:21:37
编辑:石林—陈云
“我们芭茅村距县城43公里,共有贫困人口32户96人,是全县贫困人口最多的村。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我们改善了村委会、村小组党组织活动阵地,开展谈心谈话,激发党员干部党性意识,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开展法治宣传文艺演出,民主评选表彰先进家庭、先进个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引导社风民风向善向好;新建公厕4座、卫生室1所,硬化道路8公里,安装路灯109盏,新建交易市场2个,引进物流公司1家,收购人参果商家10户……”第一次见到段惠仙,她正向上级汇报脱贫攻坚工作。站在路花村小组的场院上,段惠仙一边指着展板上的示意图,一边向检查组介绍文字、图片背后的故事。介绍的时候,一组组数据,一个个贫困户的名字不时从她的嘴里蹦出来。她的裤腿上,被泥浆裹得斑斑点点,鞋子已有些潮湿。若不是看到她风风火火地对着一群人汇报工作,我也许会以为这就是一个地道的农家妇女。
主动请缨 “大书记”甘当“小书记”
2015年,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顺利召开,十三五规划出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目标的提出,石林县与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工作。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西街口镇芭茅村委会被确定为县法院的对口帮扶村。刚开始,法院安排一名干警负责帮扶工作。这名干警因不适应农村工作,向院里提出调整岗位的申请。得知这一情况后,段惠仙主动请缨,表示愿意到芭茅村委会驻村参加扶贫工作,后由组织部确定为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
“当时我已经任改非,院里安排我协助党支部做好党建工作。如果留在院里,我的工作相对轻松。但我是个闲不住的人,一来觉得自己也是从乡镇出来的,对农村有感情;二来作为一名有着34年党龄的老党员,也想发挥点余热,在退休前借着这股东风,再为老百姓做些实事。”驻村两年后,段惠仙这样谈及自己的初心。
段惠仙伏案工作
段惠仙曾任过乡镇党委副书记、县水务局党委副书记、县法院纪检组长等职。驻村前,段惠仙虽然听说过芭茅村,但具体位置在哪,也拿不准。院党组研究同意后,段惠仙简单收拾了一下行李,一路打听着,摸到了芭茅村。除安排段惠仙驻村,县法院同时安排了23名干警联系帮扶21户困难户。有些干警去看望“穷亲戚”时,不少人私底下议论:“这村子太远了,来一趟都够跑到省城了。”段惠仙却说,只要心和群众在一起,就不会觉得远。
段惠仙要面对的,不只是闭塞的交通,还有许多不曾预想到的困难。段惠仙的宿舍被安排在村委会,村委会位于村外一块相对宽阔的空地上,除了一栋孤零零的2层小楼,周围全是耕地,连个厕所都没有。如果走访农户,段惠仙还可以到老乡家蹭厕所;如果在村委会写材料,就只能到附近的玉米地里上“风景厕所”。夜幕降临,看着村庄里星星点点的灯火,村委会显得格外孤寂。
在村委会的一间会议室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的标语格外醒目。会议室两边的墙上,挂满了相关的扶贫政策、标准,芭茅村委会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信息、帮扶措施、成效……这里是芭茅村委会脱贫攻坚战作战室,每天段惠仙都要在这里忙到夜里11、12点,才到隔壁的宿舍去休息。
每当回城跑项目或是拿换洗衣服时,许多老同事、朋友见到风尘仆仆的段惠仙,总是笑话她:“大书记都当过的人,还稀罕小书记,自讨苦吃。”每当这时,段惠仙只是笑笑,并不理会这些调侃。“在法院纪检岗位上当了9年的纪检组长,改非了做好群众的贴心人,我很乐意。”段惠仙这样说。
党建扶贫双推进 带好扶贫火车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驻村后,经过仔细摸排,段惠仙发现芭茅村党总支存在组织活动不能正常开展,阵地建设不规范,党组织工作思路不清晰,村组干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民服务意识不鲜明等问题。芭茅村党总支下辖的路花村党支部还被列为软、弱、涣、散党组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段惠仙深知,农村党员身处普通群众中间,走在生产第一线,要改变芭茅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要带动农村党员想在先、走在前。“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是决定因素,必须要加强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通过村组干部和农村党员的自身感染、影响、号召,才能撬动芭茅村这艘沉重的大船。”段惠仙表示。
旗帜在,阵地必须在。在党建扶贫双推进思路的引领下,段惠仙首先规范了村委会、村小组党组织活动阵地,督促村组干部和党员认真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重温入党誓词、学习党章、在干部、党员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唤醒初心,激发村组干部和党员的党性意识和先锋模范作用。与此同时,帮助路花村软弱涣散党支部理清工作思路,加强对村组干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改进干部工作作风,调动党员干部参与各项工作的积极性。
“刚开始,慵懒散的风气很难扭转,大家各忙各的,都不太愿意把精力花在村务上。段书记先是把最艰巨的工作承担起来,然后一边开展谈心谈话,一边跟踪问效。在她的示范和监督下,党员干部慢慢转变了观念,看到了自身的不足,也激发了干事创业的热情。”芭茅村大学生村官崔进表示。在段惠仙的引领下,芭茅村过去一盘散沙的情况得到了扭转,党建工作也有了起色,于2017年被评为县级党建示范点。
段惠仙向群众讲解扶贫政策
经过两年的努力,村干部的精神面貌和村容村貌发生了明显变化,经过七改三清,拆临拆违,建立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后,过去柴草乱堆、污水乱流、粪土乱丢、垃圾乱倒、杂物乱放的现象得到很大改观。2018年恰逢建党69周年,也是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为巩固取得的成果,进一步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段惠仙组织路花村干部在村里开展了一次评先选优活动,让村民民主投票选出先进家庭、先进共产党员、好媳妇、好婆婆、好子女,并举行了隆重的表彰大会。这次表彰,通过选树典型,用身边事影响身边人,以良好家风家训带动社风民风好转,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站好最后一班岗 群众的事就是我的事
驻村后,段惠仙一心扑在了扶贫工作上,访民情、问民意、听民声。段惠仙常说:“与其坐在火塘边想办法,不如到群众中找问题。”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段惠仙的身影。
在一次走访中,段惠仙得知贫困户卢某某的孩子大学毕业后,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找到工作在餐馆打工。段惠仙就积极向院长反应,得到院长重视,把他安排在法院书记员岗位上工作,解决就业问题。贫困户毕某某饲养的2头大肥猪即将出栏,找不到销路,她又帮忙联系买家。贫困户卢某某种植的大蒜滞销,她一边自己掏钱买蒜送给亲戚朋友,一边联系商家找销路。“既然组织把这32户交给我管,我就要管好,一定要带领他们顺利脱贫。”段惠仙表示。
段惠仙冒雨查看人参果交易情况
芭茅村委会地处石漠化地区,土地贫瘠,很多作物无法生长。段惠仙结合实际情况,联系相关部门,围绕大蒜、人参果和烤烟这三大增收项目,积极带领群众依靠科学,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努力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经过镇级、村级干部和驻村工作队认真研究讨论,芭茅村委会确立了3+X产业发展目标。按照规划,2018年全村人参果种植面积达5000亩以上,大蒜种植面积800亩,烤烟种植面积800亩,人均纯收入达16000元以上;2019年,实施“产业发展良种化规模化”工程,启动芭茅大蒜“三品一标”申报认证工作;2020年,全面实施“产业发展标准化和产销一体化”工程,建立相对完善的交易市场、销售体系、绿色食品种植体系,达到大规模集中连片标准化种植,全村人均纯收入达20000元以上,如期全面建成小康。
在特色产业助脱贫方面,段惠仙配合镇党委,协调各级部门,多方争取到产业发展资金100万元,在路花村新建了人参果交易市场,在芭茅村新建了大蒜交易市场。交易市场建起来后,由于缺乏相关的配套设施,没有电、没有仓库、没有商户,变成了一个空壳子。面对这一情况,段惠仙主动与电力公司对接,新建变电站,接通了两个交易市场的电源;配合镇党委政府招商引资,积极与企业联系,在路花村人参果交易市场,引进企业一个,新建1800㎡的仓库;组织开展人参果产业发展座谈会,引来了10户人参果收购商;引进物流公司1个,驻扎人参果交易市场……经过努力,交易市场正常运营,保证了农产品销售,增加了农民收入,村委会集体也增收3万元。初步统计,今年在路花村人参果交易市场共交易人参果约5000吨,均价6元,增加农民收入300万元。
段惠仙接受群众赠送锦旗
段惠仙一心为民的情怀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认可和好评,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段大姐”。2018年10月,路花村贫困户代表借着到县法院参观的机会,给县法院送上了“一心为民办实事,帮扶助困显真情”的锦旗,同时也给段惠仙送上“人民公仆,情系百姓”锦旗,感谢段惠仙的辛苦付出。贫困户张某某动情地说:“段大姐来了以后,为我们修路、建房、安路灯、装太阳能,治理脏乱差卫生,法院又帮我们添置了新家具,我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更没想到生活能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毕某某说:“人参果管养不好,她联系科技人员;农副产品不好卖,她帮着找销路;摔了、病了,她又帮着办理各项报销手续,她就是我们的好大姐。”
段惠仙外出的时候,总是随身背着一个圆鼓鼓的双肩包。我问她包里有啥,她不好意思地说,各种扶贫小册子,以便随时对照政策学习、开展工作;早晚抵御严寒的围巾、衣服,还有一些护肤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伴着日落的余晖结束采访,我不由得想到了曹操的这首《龟虽寿》。(石林县纪委、监委 黄俊)
中共昆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昆明市监察委员会
Copyright © 昆明市纪委市监委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网站声明
来信请寄:中共昆明市纪委、监察委信访室 地址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7号楼 邮编:650500
举报电话:0871-12388 举报网址:https://yunnan.12388.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