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纪检人手记

【纪检人.手记】 “双管”齐下方能培树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

来源于:安宁市纪委

发布时间:2018-09-10 17:08:22

编辑:安宁—矣泽芳

教师节到了,“该不该给老师送礼”这个话题被广泛热议。其中有不少吃瓜群众,内心十分纠结——该不该给老师送礼?送什么?送价值多少的礼物合适?如果自己不送礼、而别的家长送礼,老师会不会冷落了自己的孩子。不过大家内心忐忑也情有可原:据网络论谋坛披露,一些地方的一些家长给老师送礼 “相互攀比”,有送购物卡的、有送美容卡的、有送高档皮包的,甚至有送“电子红包”的...... 花样百出,不禁令人瞠目结舌。以此同时也产生了有失教学公平的现象。“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恒古至今,尊师重教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长、学生对老师常心怀感恩,这是应该倡导的。但如果给老师“送礼”过了头,感恩就变成了赤裸裸的“交易”。其实,整治教师节“送礼”“收礼”的不正之风,已成为过街老鼠,令人深恶痛绝。不可否认,教师队伍中绝对部分老师是守得住“清廉”两个字的,也是值得尊敬的,而违反师德和纪律的是少数,教育环境总体也是好的。笔者以为,只有管住“送”、管住“收”,双管齐下、标本兼治,才能培树起更加良好的教育环境。

管住“送”,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拒绝向老师“送礼”,树立正确的尊师重教舆论导向。沉下心来分析,家长有“送礼”之念,很大程度是受“大环境”影响而造成的。为此,营造良好的尊师重教舆论导向,是治理“送礼”“收礼”不正之风的关键。各级各地须依托家长培训会、教育讲座等平台,积极开展尊师重教的专题讲座,并以案例讲解为载体,地向家长讲清楚“送礼”对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和对于教师队伍成长的危害性,引导全社会行动起来,拒绝向教师“送礼”。此外,要引导家长用正确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敬仰之情。“礼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向老师表达感情的方式很多,不妨给老师送上一句暖心的话、制作一张精美的贺卡、献上一朵鲜艳的小花或参加一次班级的义务劳动……一片真情便会细雨无声般浸入老师心田。此外,各级各地应全力落实阳光政策,按照“教师工资应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的要求,把一系列尊师重教的政策落到实处,让教师在付出劳动的同时有更多“获得感”。

管住“收”,须压紧师德师风建设这个根本任务,扎紧教师尊规守纪的思想防线。有人认为,送礼和受礼是双方的事情,家长和老师有一方坚决不送或有一方坚决拒收,不正之风就不可能泛滥起来。有的人认为,吃个饭,收点小礼,似乎很平常,也给清贫的教师职业一点心理平衡——这种认识,看似小、实则大,侵蚀着教师的思想灵魂,甚至会让教师失去职业操守。存在这些问题,关键是师德师风建设抓得不实、作风建设还压得不紧,教师对作风建设的认识还不到位。“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没有高尚的师德,哪来的光辉?师德出现了问题,还配得上老师这个称谓?各地各教育部门应该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完善师德师风管理制度,加强教师纪律作风监督管理,发现“收礼”、接受“请吃”等不正之风问题,要严肃处理、绝不姑息,以反面典型教育人、转化人,打造教书育人、甘愿清贫、淡泊名利、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在教师。只有把师德师风建设和营造良好的尊师重教氛围结合起来,做到两手抓、两手硬、两促进,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才能逐渐养成。(矣赵辉)


中共昆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昆明市监察委员会

Copyright © 昆明市纪委市监委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网站声明

来信请寄:中共昆明市纪委、监察委信访室 地址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7号楼 邮编:650500

举报电话:0871-12388 举报网址:https://yunnan.12388.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