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纪检人手记

【纪检人•手记】我与去思碑遗臭碑的故事

来源于:石林县纪委

发布时间:2018-08-24 14:50:28

编辑:石林—陈云

“许良安,有人来看你了。” 前不久,我陪同外地来访者参观去思碑和遗臭碑时,有个正在下棋的老大爷抬起头冲着“贪官许良安遗臭碑”喊了这么一句,惹得旁边的人哄堂大笑起来……

县纪委干部参观去思碑

县纪委干部到去思碑前开展廉政教育

“去思遗臭两块碑,石骨威严鉴是非。既表先人明爱憎,更教后人要学谁。”去思碑和遗臭碑是石林县有名的历史文化遗物,如今被安放在武庙前面的“清风亭”和“息养亭”内,并用玻璃严严实实地封存起来,既保护了文物,又不影响参观。两个亭子古香古色、恢弘大气,不但为石碑遮风挡雨,也成了群众休憩娱乐之地,亭内时常坐满打牌下棋、喝茶聊天的人,他们怡然自得,对慕名前来的参观者见怪不怪,像是两块碑的守护者,如果有人要拍照,他们还会主动让出位置。

不止一次,我听到参观者吐露类似的心声:“这一正一反、一香一臭两块碑,让人深思警醒,不仅是反腐倡廉的绝佳教材,也是一道石林特有的风景……”“以前只知道石林有天下第一奇观,不知道还有天下第一奇碑,真是值得看看……” 

而在2014年旧城改造之前,去思碑和遗臭碑却不是现在这般模样。


没有臭味的遗臭碑

在县纪委工作16年,且长期从事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工作,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参观遗臭碑。而我与遗臭碑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小学三年级时的某个周末。

在我的记忆中,1980年代的南门街格外拥挤和热闹。那天,我和小伙伴们穿过卖卷粉米线和锄头扁担的摊位,从人群的缝隙里挤进新华书店,隔着长长的玻璃柜台,“望书止渴”般地瞄了几眼心仪已久却可望不可及的那几本小画书,又似懂非懂地看了看悬挂于书店正中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几个大字,然后怀着几分惆怅走出书店,往右一拐溜进了县文化馆。

那时文化馆内的武庙被改造成了图书馆,很多人在里面看书,已经座无虚席且没有我们感兴趣的小画书,而外面的树阴下满是乘凉喝茶、吹拉弹唱的人,没有我们的落脚处。正当茫然不知所措时,一个小伙伴有些神秘地说:走,我带你们去看遗臭碑;不远,马上就到。

很快,我们跟随他来到了武庙的后面。这里古柏森然、空寂无人,跟前面的热闹景象比起来,安静得让我们有些心慌。顺着他的指点,只见一块有些年代的石碑背靠武庙的后墙伫立着,紧挨着的另一块好像是新近落成的,两块碑一旧一新,碑文一为右起竖排,一为左起横排。他指着旧的那块碑上的几个大字说:“看,这就是遗臭碑。”一个小伙伴凑近闻了闻,又摸了摸石碑并把手伸到鼻子前嗅了嗅,说道:“什么遗臭碑,根本就没有什么臭味嘛?”于是我们都笑了起来……

遗臭碑原貌

曾经背靠武庙后墙而立的遗臭碑

然而除了密密麻麻的碑文,这碑既不华丽也不壮观,甚至还有些丑陋,此后虽然多次进出文化馆,但我都没有再去看过遗臭碑,也没关注过碑的来龙去脉及为何立碑、有何用意等问题,更没想到的是,这些问题会在20多年后等着我。


只闻其名的去思碑

2007年3月,在县纪委从事近5年案件审理工作之后,我被调整到党风廉政建设室,并接到了县纪委领导安排的任务:以去思碑和遗臭碑为主线,为计划拍摄的反腐倡廉警示教育专题片写一份解说词。

按照2005年1月中央制定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石林县制定了廉政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和方案,开展了征集自律格言、创作廉政书画、在办公楼悬挂廉政格言警句等活动,并开始向领导干部发送廉政短信及公开信。2007年初,县纪委计划在县城巴江河沿岸建设廉政文化长廊,因方案不成熟,最后决定依托去思碑和遗臭碑,挖掘本土历史文化中的廉政元素,联合多个部门在县文化馆建设廉政文化暨警示教育园地。

为了写好解说词,我专门拜访遗臭碑、反复阅读碑文,并查阅了相关资料。不看不知道,原来石林县一直重视遗臭碑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1981年11月23日,县人大常委会在遗臭碑旁立下了“一一.二三民主运动纪念碑”,专门记述1943年11月23日发生的“倒许运动”;嗣后,县政协编印的《路南文史资料选缉》和县委党史办编印的《路南县党史资料》,对“倒许运动”多有记述; 2006年1月,县委党史研究室编印的《路南的抗日民主运动——云大附中在路南与倒许运动文集》,收录了众多图片资料及亲历者见证人对“倒许运动”的回忆文章,对遗臭碑的来龙去脉进行了全景式的总结回顾。

2007年4月,我用近半个月时间阅读史料,深入研究“倒许运动”发生的时代背景、起因经过,从反腐倡廉的角度对遗臭碑的历史意义进行总结思考,分“许良安与遗臭碑、遗臭碑与《甲申三百年祭》、《甲申三百年祭》与‘两个务必’、常怀‘考试之心’、流芳还是遗臭”等五个章节,写出了《遗臭碑前的沉思》一文。(注:因拍摄反腐倡廉警示教育专题片的计划有变,该文后被收录于县政协编印的《石林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三集——风雨同舟共铸辉煌》一书)

有关遗臭碑的资料可谓丰富详实,可有关去思碑的记录却乏善可陈,更为遗憾的是,去思碑已经下落不明,“只闻其名、不见其碑”。

据资料记载,去思碑全称为“路南州正堂陈公去思碑”,俗称“香碑”。陈公即陈先溶(四川人), 1887年到路南任知州,1898年离任,在位11年间,他勤政爱民,廉洁自守,身先士卒,带领路南百姓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严厉打击活动于路南境内的匪患,大力整治社会治安秩序,确保了州境的安宁。他还先后筹划、筹资修复了文庙、武庙、魁阁等重大工程,深得民心。陈先溶离任后,路南百姓在州城北门墙脚树立去思碑,以彰其功德,旌表思念之情。后因拆除城墙,该碑数十年来不知所终。

反腐旨在倡廉,贪腐者既已遗臭,清廉者更应留芳。特别是开展廉政文化建设,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氛围,去思碑更加不能缺席。

刚出发掘出土的去思碑

刚出发掘出土的去思碑

所幸的是,在我写作《遗臭碑前的沉思》一文的时候,县纪委已紧锣密鼓地启动了去思碑的查找发掘工作。在县纪委、县委党史研究室、县史志办、县文管所通力合作下,历时近4个月,经多方考查走访,于2007年7月末将断为两截的去思碑从西北社区的民宅内发掘出来,并安放于文化馆,使它由抽象的文字记载变为真实的可见之物,虽已字迹模糊面目不清,却弥补了一大缺憾。

石林县廉政文化暨警示教育园地开园仪式

石林县廉政文化暨警示教育园地开园仪式

2007年10月11日,县廉政文化暨警示教育园地在县文化馆建成并举行开园仪式。一百多年前陈先溶主持修复的武庙被改造为主展厅,分“前言、决策、反思、成果、警示、忏悔和结束语”七个篇章陈列了众多展板,全县党员干部到园地参观接受教育,而去思碑和遗臭碑成为最引人注目的亮点、成为石林人“崇尚廉洁、反对腐败”这一光荣传统的有力见证。


遗臭碑到底为谁而立

碑是外壳,碑文才是灵魂。文以载道,随着与遗臭碑打交道的次数增多,一次次阅读碑文和相关资料,我发现记述“倒许运动”事件经过的文章多,解读遗臭碑碑文的文章却很少。

经过长期思考,2010年1月初,在临近立遗臭碑66周年之际,我以后来人的眼光解读碑文中所蕴含的意义以及对当下的启示,写出《遗臭碑为谁而立》一文,算是向开创性地做出“古无有为贪官立碑者,有之,自路南始”这一大义凛然而又惊世骇俗壮举的先贤们表达敬意。(注:该文后以县纪委公开信名义印发全县科级领导干部)

为贪官立碑使之遗臭万年,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对腐败的痛恨,固然令人拍手称快拍案叫绝,但并非立遗臭碑的全部意义。正如碑文所言“去不有迹,何以惩前,臭既永遗,允堪毖后”“若不为之刊碑勒石,使垂永久,何以抒众愤而戒后人”,很显然,立遗臭碑既为“抒众愤”更在于“戒后人”,其中包含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良苦用心,而这正是我们党在正风反腐中一贯坚持的原则。由此来看,遗臭碑不但为许良安而立,更是为警示后人而立,权力不可滥用、有权不能任性,公道自在人心、为官必须清廉,这才是当年立碑者更想留给后人的告诫和启示。

廉政教育要常抓不懈,防微杜渐需警钟长鸣。以依托去思碑遗臭碑打造的廉政文化暨警示教育园地为起点,石林县深度挖掘两碑的历史文化内涵,坚持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不断探索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和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的形式和载体,其中:2011年在县城双龙公园建成廉政文化进公园项目,被省纪委命名为“省级廉政文化示范点”;2012年在县检察院建成“县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被市纪委命名为“昆明市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被最高检命名为“全国百优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基地”;2013年在县一中大成殿建成 “纪念倒许运动70周年展厅” 并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2014年,石林县被市纪委表彰为“廉政文化示范县”;2015年,在县法院建成“县农村数字化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成为全省首家利用多媒体技术建在法庭内的警示教育基地;2017年,在县委党校建成“县纪律教育基地”,成为全市首家县级纪律教育基地。

民盟中央副主席、云南省政协副主席、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倪慧芳为基地授牌

全国百优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基地授牌仪式

而开展这一系列廉政文化建设和警示教育活动,其用意依然是像立遗臭碑那样“惩前毖后,治病救人”,通过苦口婆心、不厌其烦的咬耳扯袖,做到提醒在先、防范在先,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俱、守底线。


贪腐者难逃良心的审判

对去思碑特别是遗臭碑的研究,也许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6年以前,从民主运动的角度,侧重于收集资料、还原史实,讲述石林人民在党领导下追求自由民主的光辉历程;第二个阶段自2007年起,从反腐倡廉的角度,侧重于挖掘价值、发挥利用,弘扬石林人民崇尚廉洁、反对腐败的光荣传统。

而随着遗臭碑越来越引人关注,也不时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遗臭碑的主人许良安是哪里人、长啥样?就任路南县长时是多大年龄?他被立遗臭碑后去了何方……可是翻遍手头的相关资料,除了查到许良安墨江县通关镇人(注:该镇原属宁洱县,1958年划入墨江县)和一幅名为“许良安”的漫画像外,找不到其他的相关细节。 

讲好廉政故事,必须注重细节,毕竟细节最打动人心最让人印象深刻。以纪念“倒许运动70周年”为契机,2013年8月13日,我们和县委党史研究室的同志专程到省档馆查阅许良安的相关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当翻阅到许良安本人的照片时,我们都惊呆了:和想象中肥头大耳的模样不同,许良安面容俊朗清秀、一身西装领带,任路南县长时年仅35岁,而且还是云南东陆大学(即今云南大学)政治经济系的高材生。

据云南省档案馆资料显示,1943年5月25日,许良安被云南省政府任命为“试署路南县县长”, 6月1日正式到任。

许良安档案资料2

云南省档案馆保存的许良安路南县长任命书

可惜的是,上任短短几个月时间,许良安就以贪污、乱收费、乱罚款等手段将“国币”150万余元装进自己的腰包,这个数目,约为当时县财政收入的一半。11月23日,许良安以县中学有“奸党分子”为名,率政警队到学校绑架进步教师,杀伤声张正义的学生,终于激起了社会各界义愤,“倒许运动”暴发。经过一系列的斗争,12月31日,云南省民政厅正式下发对许良安的免职令,此时距其任职刚满半年。

1944年1月10日,新任县长谭熙春到任;同日,全县各机关和全县民众在县文化馆为许良安立下遗臭碑。许良安被免职后,在与谭熙春交接手续时,因所收田粮交代不清,被留县盘查, 1944年3月31日夜,坐立不安的许良安带胞弟和随行一人从县政府后面翻墙而逃。谭熙春于4月2日函告省政府,以其有“三大要件”交代未清,要求省政府令许良安回县办理交代手续,随后云南省民政厅回复称许良安“交代大体完竣,准予离县”。

许良安履历

云南省档案馆保存的许良安履历

离开路南后,许良安于1945年在昆明担任中国侨民银公司专员;1946年起供职于云南省政府会计处,后回宁洱县任田粮处副处长,1949年下乡督征时被边纵普光部队三大队俘获。据知情人透露,许良安被俘后进了学习班,之后被遣返回家;因其贪腐行为,50年代初被判处无期徒刑;70年代初,60多岁的许良安被特赦,回老家通关镇住了半年,之后就不知去向。

风光而来,狼狈而去,并被“刊碑勒石永记其丑”,从这个角度来说,许良安是可悲可耻的;相比历史上那些被“剥皮充草”甚至抄家的贪官,许良安又是幸运的,毕竟只是免职了事且全身而退,事后仍被重用且还算“官运亨通”。正义会迟到,但从不缺席,解放后许良安终于受到法律的惩处,而终其一生,最让他痛苦也最让人坐立不安的,莫过于良心和民意的审判。


流芳遗臭皆自人为

近些年来,石林县政府班子成员上任伊始到去思碑和遗臭碑前开展廉政教育,已成为一种传统。

有人梳理统计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在石林任过职的县级领导干部,至今还没有因为在石林任职期间发生贪腐行为被查处的。在石林担任过县级领导被查处不是没有,目前仅有二人:龚红春(原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统战部长)和杜敏(原县委常委、公安局长),而龚红春的受贿行为发生在到石林任职前,杜敏的违纪违法行为发生在离开石林后,二人的贪腐行为均没有牵涉到石林任职期间。

“遗臭碑就摆在那里,还敢腐吗?况且,石林最不缺的就是石头……”这样说,也许夸大了遗臭碑的警示震慑作用,但也不难看出去思碑和遗臭碑对石林县领导干部“正己身端己行”的鞭策促进作用以及对民风社风潜移默化的影响。

“陵谷虽迁碑独存,骨化为尘名不死。长使不忠不烈臣,观碑改节慕为人。” 树碑立传,是中国古已有之的传统。 “夫流芳遗臭,皆自人为,分道扬镳,亦各有别,其人而为流芳也,则碑从而芳之,其人而为遗臭也,则碑从而臭之。”去思碑是对清廉者的褒奖,遗臭碑是对贪腐者的震慑,其实都是民心和民意的朴素表达。

以去思碑和遗臭碑为主线在县城建设廉政主题公园

以去思碑和遗臭碑为主线在县城建设廉政主题公园

“历览古今多少官,成由清廉败由贪。为官都学陈先溶,世间再无许良安。”这不仅是对历史教训的总结,更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清廉的期盼和对贪腐的痛恨。当官为什么?要在身后留下什么?流芳还是遗臭?仍就是去思碑和遗臭碑留给后人的长久追问……(石林县纪委监委 陈云)


中共昆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昆明市监察委员会

Copyright © 昆明市纪委市监委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网站声明

来信请寄:中共昆明市纪委、监察委信访室 地址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7号楼 邮编:650500

举报电话:0871-12388 举报网址:https://yunnan.12388.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