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师重在“谢”不在“宴”
来源于:石林县纪委
发布时间:2018-07-26 15:04:45
编辑:石林—陈云
盛夏七月,随着中、高考工作深入推进,录取通知书陆续飞入“寻常百姓家”,“谢师宴”再度升温,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人生有三喜: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产房传喜讯。金榜题名是人生鲤鱼跳龙门的关键一环,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家庭来说都是一件值得高兴的大事、喜事,而老师在促成这件大喜事上功不可没。
几千年来,国人一直崇尚尊师重教。从道德和礼仪上看,教师教书育人付出很多,应该得到学生和家长的爱戴、尊敬,尤其那些已领取录取通知书、只待入学的“准大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因感恩而自愿“出血”宴请一下老师,其心情完全可以理解。更何况吃饭对于中国人而言,有着特殊意义,它既是一种社会交往的媒介,也是一条沟通感情的纽带,更是一个互动交流的场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谢师宴”是一种表达尊师、敬师、谢师的礼仪、风俗,这时学生及家长邀请老师坐一坐,小庆一下,小酌两杯,也是人之常情。
然而,纵观近年来出现在各地的“谢师宴”,从形式上来说,已经冲出家门,成为商家的招牌,动辄上千的高消费让原本人人都可以表达的“谢师”有了门槛;从内容上来看,已经不单纯是为了答谢师恩,很多学生家长借此博面子、讲排场,大操大办、互相攀比,让普通的工薪家庭难以承受。特别是一些手中握有“权力”的领导干部,如果借机邀请下属出席,下属只能借口以“给孩子买点需要的学习用具”为由送上礼金、红包,这样的“谢师宴”无疑成为个别贪官大肆敛财的窗口。
“谢师宴”存在攀比、浪费、加重家长和学生负担等种种明显的弊病,且容易异化成利益输送、滋生“小微腐败”的密室宴席,与当前反“四风”行动格格不入,也是对纯粹、高尚师生关系的一种无形消解,应当狠刹“谢师宴”歪风。
其实,早在今年3月,云南省纪委、省监委就曾对规范农村操办婚丧喜庆事宜专门“定标”。通知明确指出,除为本人及子女操办婚事,为直系亲属操办丧事外,其余事由不得操办客事。“谢师宴”早已被排除在可操办客事外。值得欣慰的是,为严控“谢师宴”,全省各地在严格执行省纪委规定的同时,还三令五申对“谢师宴”拉出了“警戒线”。从新闻媒体的报道来看,多地明确要求各单位党组织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摸清本系统本单位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子女升学情况,以专题会议、集体谈话、个别谈话、书面提醒等方式,防止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违规操办“升学酒”、“谢师宴”。与此同时,纪检监察部门履行好监督责任,畅通信、访、网、电等检举举报通道,不定时深入酒店、农家乐等场所开展明察暗访,加强监督管理,狠刹违规举办和参加“谢师宴”的歪风,促进“毕业季”风清气正。
一朝沐杏雨,终身感师恩。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推杯换盏、觥筹交错的感念方式略显简单粗暴,临别时刻,如果选择一杯清茶、一张合影、一封书信……这样与众不同的“走心”方式,似乎更能温存岁月。在这方面,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汪曾祺的《我的老师沈从文》已为我们做出了示范。
老师是人生的领路人,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尊师重教、懂得感恩,也是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向老师表达感谢时,切忌不能让不良风气侵袭,要表达真诚、体现尊重、展现文明,唯有如此,纯洁赤忱的师生关系才会更加闪光、更加恒久。(石林县纪委、监委 黄俊)
中共昆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昆明市监察委员会
Copyright © 昆明市纪委市监委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网站声明
来信请寄:中共昆明市纪委、监察委信访室 地址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7号楼 邮编:650500
举报电话:0871-12388 举报网址:https://yunnan.12388.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