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廉政教育

中国家规永远散发着智慧光芒 ——读《中国家规》有感

来源于:呈贡区纪委

发布时间:2017-10-19 16:32:32

编辑:呈贡—郭春华

最近,笔者细读《中国家规》,被书中那些充满温情和智慧的家规故事深深吸引着,笔者阅读时抽取了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且非常典型的家规故事,谈一点肤浅的感受。

在读到孔子对其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的“庭训”时,笔者已感受到,春秋时期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对儿子学诗学礼的严格要求。正是在孔子“庭训”的作用下,引发了孔氏子孙“鲁壁藏书”的感人举动和“一门争死”的义烈壮举,使其子孙以“远不负祖训,上不负国恩,下不负所学”为远大理想,立志将孔氏家族发扬光大、源远流长,并得以让《孔氏祖训箴规》不断传承和日臻完善。读罢《孔氏祖训箴规》,笔者顿有所悟,随笔写下:“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吾续曰‘不学乐无以聪,不学画无以雅,不学文无以贤,不学理无以知,不学武无以勇,不学智无以谋,不学廉无以正,不学法无以束。’”

被尊为“关西孔子”的杨震,一生为官清正廉洁、为人清清白白,以“清白传家”的家风深深影响着其子孙。杨震、子杨秉、孙杨赐、曾孙杨彪均官居太尉,堪称杨氏“四世三公”。《后汉书·杨震列传》记载,“自震至彪,四世太尉,代代‘能守家风’,为世所贵。”说到这位杨震大人,有个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四知拒金”的故事。昌邑县令王密为报杨震知遇之恩,得知震途经本地,连夜特备黄金10斤送往震住所,震不但弗受,反而严厉斥责密。密辩曰:“三更半夜不会有人知道,更不会影响到老师的人品。”震曰:“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无人知道呢?”震因此得了个“四知先生”的美名。

陶渊明,这位“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的著名诗人、辞赋作家。创造了一种以“田园”为标帜的人生境界,最有名的当数那篇《饮酒·其五》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笔者对他的那种超凡脱俗的性格和自由自在的生活羡慕不已,一直以来,视陶渊明为崇拜偶像。转业到纪检监察机关,笔者写过一首《怀志行》的诗:“踏入纪检门,监察是吾家。责任立于心,担当行天下。理想扬远帆,忠诚传佳话。贪腐穷尽日,告老种菊花。”末句“告老种菊花”就是受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影响而作。说到陶渊明,不得不介绍一位伟大的母亲,她是湛氏,陶渊明的高祖母,中国历史上四大贤母之一。《晋书·列女传》对她专门有详细记载,其中“截发延宾”和“封坛退鲊”的故事特别感人。前一个故事说家里一贫如洗的她,暗中把长发剪下拿去卖些碎银子,置办菜肴,招待客人。后一个故事则讲她见儿子陶侃(陶渊明的祖父)托人送来一坛公家的腌鱼,湛氏问明情况后,又原封不动的退了回去,并附上书信告诉儿子要清正廉洁,同时表达了她的忧愁之心。笔者读到这两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对湛氏的言行举止赞不绝口,提笔写下了这样两句话:“一介女流,尚如此清正大义,何患乎子孙不廉也?”

当然,书中还有范仲淹、包拯、苏东坡、朱熹、顾炎武、于成龙、朱柏庐、林则徐、曾国藩等一大批中国历史上有影响人物留下的家规故事,读来都非常感人至深。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思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朱柏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勤俭意识,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视死如归勇气,等等。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点亮着“家规”这片蔚蓝、温暖而智慧的天空,指引着“齐家”前进的正确方向。

站在中国家规这个永远散发着智慧光芒的浩瀚方阵里,笔者浮想联翩、云集笔端、文思泉涌,还有很多话想说,有很多感想要发。既然是以家规为主题,那么,还是写写家规吧。于是,笔者一时兴起,挥笔而作《章子家规》:“幼童要静学,弱冠当远行。学要知深,习必达精。勤俭兴家业,清廉修心性。贫不移志,富莫骄淫。福祸且轻看,宠辱须不惊。以德立身,以贤求名。厚才报社稷,轻财济黎民。忠孝智勇,礼义仁信。有功勿己傲,无禄莫自轻。坚守正道,不忘初心。”(章长生)

中共昆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昆明市监察委员会

Copyright © 昆明市纪委市监委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网站声明

来信请寄:中共昆明市纪委、监察委信访室 地址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7号楼 邮编:650500

举报电话:0871-12388 举报网址:https://yunnan.12388.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