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廉风采】退伍退休不褪色,义务理发献余热——“剃头匠”陶鸿堂
来源于:官渡区纪委
发布时间:2017-09-11 10:56:46
编辑:官渡—杜若珊
剃刀、手推剪、海绵、毛巾、磨得像梳子一样薄的磨刀石……打开陶鸿堂的“百宝箱”,理发工具一应俱全。陶鸿堂是官渡区中营社区二组村民,现年74岁的他党龄51年,义务为群众理发30余年,是远近闻名的“剃头匠”。
向党靠拢,做连队的“小雷锋”
1964年,21岁的陶鸿堂应征入伍。“我们那个时候是全民‘学雷锋’的年代,到了部队就想着向雷锋看齐,当一个好兵”。只要战友有困难,不管大事小事,他总是抢着帮忙。乐于助人又总是带着笑脸,连队中岁数比他小的士兵都跟着老兵一块叫他“小雷锋”。入伍第三年,陶鸿堂如愿入党,“毛主席说白求恩一个外国人都不远万里来帮助中国人,我就想,作为中国人更应该帮助自己的同胞。入党宣誓的时候,我就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全心为群众服务。”转业后的几十年,无论是养鱼还是做辅警,他一直都在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光是义务理过的头就不计其数。“我没专门学过,都是自己琢磨着剪,乡亲们对发型要求也不高,能剪短就行。”说起自己的“热心肠”,陶鸿堂觉得都是“在部队打下基础播了种”。
退而不休,做群众的“贴心人”
退休后,家人都劝陶鸿堂好好休息,可他却怎么也闲不下来。得知社区少数青年人染上了吸毒的恶习,做过辅警的陶鸿堂主动要求当起了戒毒康复员。一有空他就上门家访,耐心与戒毒康复人员讲道理。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社区吸毒人员普遍有了较大转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刚开时,部分老人习惯随手扔垃圾甚至随地吐痰,陶鸿堂不仅主动清理,还直言不讳把当事人“教育”得面红耳赤。一来二去,到这的老年人都养成了自觉爱护环境的好习惯。为了方便群众,他自费购置了全套理发工具,每天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门口义务理发。对常年卧床的老人或精神病患者,陶鸿堂则定期上门服务。“活着要干干净净,走也要走得体体面面。”对待去世的老人,陶鸿堂也像平时一样,认真为他们剃头、刮脸。30多年来,陶鸿堂已送走了10多位老人。“别人都嫌晦气,陶大爹却主动来帮忙,真是把我们当亲人待”“我从小就看陶大爹在村子里剃头,坚持那么多年不容易”……说起陶鸿堂,中营及周边社区群众都有一箩筐的话。
不忘初心,做政策的“传声筒”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老党员陶鸿堂更忙了。除了按时参加支部组织的学习活动,他还肩负了“送学”的重任。理发时,他总要与老人们拉拉家常讲讲政策。尽管讲不出什么高深的大道理,但他的话群众都爱听,很多住进了小区房的老人还是喜欢来找老陶“理个发”,跟他谈谈心。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党员理发,他也不忘带上学习资料,跟他们聊聊党章党规。“创文”攻坚中,他的“百宝箱”里又多了文明城市创建的各类宣传资料。服务群众很积极,家务事耽误了不少,陶鸿堂的家人对他的这份“坚守”却非常支持。他的老伴杨秀兰同样是老党员,受陶鸿堂影响,他们的女儿陶金凤也加入了党组织。“爸爸义务理发,他自己觉得开心,我们做儿女的也高兴。”说起爸爸,陶金凤满是理解。两个儿子对爸爸更是身体力行的支持,陶鸿堂每天帮别人理发,自己的头发胡子都是儿子轮流帮忙理。
“趁着现在还能动,多为群众做点事完全是应该的”。在陶鸿堂看来,一个基层共产党员就应该如此。而在群众眼中,“剃头匠”陶鸿堂真切把为人民服务落到了实处,是当之无愧的“活雷锋”。(何菊 王俊伟)
中共昆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昆明市监察委员会
Copyright © 昆明市纪委市监委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网站声明
来信请寄:中共昆明市纪委、监察委信访室 地址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7号楼 邮编:650500
举报电话:0871-12388 举报网址:https://yunnan.12388.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