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研究

用满身“泥土味”筑牢干群“鱼水情”

来源于:盘龙区纪委

发布时间:2017-06-01 10:02:10

编辑:盘龙—孟庆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就防止和克服脱离群众这一执政党的最大危险,进一步加强干部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工作理论新的时代内涵。这为我们忠诚践行党的宗旨、密切干群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新形势下,只有密切联系群众,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构建鱼水情深、血肉相连的干群关系,才能保持党的根基长久牢固。

一、 提高认识,准确把握密切干群关系的时代内涵

(一)真正悟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密切干群关系的前提。马克思说过“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社会财富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历史和实践也一再证明,人民群众是伟大的,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群众中有智慧、群众中有真理、群众中有方略、群众中有力量。不管是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还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党之所以能从胜利走向胜利,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始终坚持依靠群众,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

(二)切实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是密切干群关系的关键。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时刻牢记党的宗旨,端正对人民群众的态度,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把群众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准,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要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维护好群众利益,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充分认清干群“鱼水情深”,是密切干群关系的核心。干部和群众是相互依存,共同生存、共同发展的,谁也离不开谁。毛泽东把军民比喻为“鱼水关系”,干部是“鱼”,人民群众是“水”,鱼儿离不开水,没有水,鱼就没有办法存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当前,“四大考验”和“四个危险”十分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构筑干群的“鱼水情深”关系,凝智聚力,经受考验,避免危险,做到考试合格和优秀。

二、 扑下身子,用满身“泥土味”筑牢干群“鱼水情”。应时顺势地做好群众工作,拉近党群干群关系,需要牢牢把握“群众路线”要点,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用满身“泥土味”筑牢干群“鱼水情”。

(一)多说群众语,以朴实亲切的语言密切干群“鱼水情”。语言是干群交流的重要媒介,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必要条件。现实工作中,有的党员干部与群众交流时语言生硬、晦涩难懂;有的神情严肃“拿腔调”,照本宣科“背腹稿”,群众不愿听、听不进,无形中疏远了关系。党员干部要转变观念,主动学习群众语言,适应群众语言,坚持做群众工作时说乡土话,了解民情时说家常话,化解矛盾时说体谅话,教育群众时说民间话,态度诚恳,话语通俗,把大道理讲清楚,小道理说明白,真正让群众听得懂、学得会、理得透。把群众作为自己的亲人、长辈来对待,多一些交流探讨、少一些指示命令,多一些嘘寒问暖、少一些指手画脚,真心实意为民着想,充满感情联系群众。

(二)脚下多沾泥,以脚踏实地的作风增进干群“鱼水情”。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喜欢穿皮鞋,不愿穿胶鞋,乐在机关当“盆景”,不愿到基层做“雪松”,即使下到基层,也只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坐着小车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找个典型谈一谈”,此举背离了党的宗旨,伤了群众的心。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往往来自于“面对面、心贴心”的“唠磕”中,群众的困难和矛盾,往往集中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土路”上。干部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自觉自愿、真心实意的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常走土路,善走土路,在走土路的过程中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解决群众困难,在听民声、解民忧、谋民利中增进与群众的感情,拉近与群众的距离,用满身“泥土味”赢得群众的点赞。

(三)方法接地气,以真抓实干的行动筑牢干群“鱼水情”。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强调“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首先要懂群众。懂群众是更好联系服务群众的前提,党员干部作为人民公仆,联系服务群众天经地义,办公条件越好、交通越便捷、通讯越发达,那干部深入基层、联系服务群众越频繁、越优质,更应懂群众。如果干部如果迈不开步子、放不下架子、俯不下身子,不跟群众“泡”在一起,不和群众打成一片,看再多材料,听再多汇报,也还是不懂群众的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干部一定要经常沉到基层去,和老百姓坐一条板凳、吃一锅饭、干一样活,才能懂群众。其次要善于向群众问路。群众中“土专家”“田秀才”的方法和观点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他们点子多、办法新,最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正视群众智慧,依靠群众智慧,发扬群众智慧,坚持从群众的意见中找到问题不足,从群众的建议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中找到思路对策,并把这些好经验、好做法“提纯复壮”,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运用到实践中,用成果取信于民,鼓励群众献计献策。要不怕揭露矛盾、不惧面对弊端,有垢就清、有病就治。不能讳疾忌医,怕被群众提意见丢了面子、跌了份子。

三、 主动作为,不断提高联系服务群众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走群众路线、为群众服务,首先必须提高自身能力,炼就为民服务的真本领、硬功夫。一是善学强内功。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深入学习党章党规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疏浚思想之“源”,把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过程作为校准思想之标、绷紧作风之弦、规范言行之向的过程,在认真思考、深刻领会中想清楚、弄明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根本问题,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党性锻炼,廓清思想迷雾,排除思想干扰,站稳脚跟干事创业。加强人文、社科、业务知识等学习,不断拓展新视界、丰富新知识、增长新才干。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要拜群众为师,以工作需要为半径,画好向群众学习的圆,积累知识,提能增素。二是勇进“炼钢炉”。基层一线、改革发展前沿、急难险重任务是最好的“炼钢炉”。“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把心埋进沃土,才能感知基层百姓的冷暖凉热,只有把身融入群众,才能触摸人民群众的酸甜苦辣。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勇于深入到基层一线,善于立足在改革发展前沿,敢于承担起急难险重任务,在实践的天地里砥砺高尚道德情操,汲取群众智慧力量,淬炼成为一块“为人民群众谋福祉”的好钢。三是敢于担责任。当前,我们正处于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一道道的难题,一个个硬骨头还等着广大的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去抓落实。如果没有勇于担当的精神,在破解发展难题中就难有作为。要敢于正视问题不回避、承担责任不推诿、直面矛盾不上交,想尽办法为群众便利创造条件、为方便群众提供平台,自觉把惠民的事情多做一些、把增强福祉的事多干一些,让群众“老大难”不再难、“头疼病”不再头疼。(昆明市纪委张媛媛、盘龙区纪委孟庆毅)

中共昆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昆明市监察委员会

Copyright © 昆明市纪委市监委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网站声明

来信请寄:中共昆明市纪委、监察委信访室 地址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7号楼 邮编:650500

举报电话:0871-12388 举报网址:https://yunnan.12388.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