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人·手记】来访的亲戚
来源于:西山区纪委
发布时间:2016-12-27 15:13:02
编辑:纪委管理员1
“哎,小董,今天你家有没有‘亲戚’来呢?”
“小董,你家有几个‘亲戚’来了,你接待一下!”
“亲戚”?对,就是“亲戚”。当然,他们并不是我的哪一个内亲外戚,只是到区纪委信访室的上访群众而已。
在区纪委信访接待室,几乎每一个工作日都会有群众来上访,来得多了、久了,大家就称他们为我的“亲戚”了。
用“亲戚”来称呼他们,我觉得这是一种对服务对象最“亲切”的称呼。
我参加信访接待工作的这几年里,全区差不多所有街道、100多个社区都有群众来访过,“亲戚”几乎遍布全区每一个角落;在接待过的上千名上访群众中,我依然还记得数十人上访的情况、反映的问题,在接访工作中交心谈心,成为熟人、成为朋友,甚至还有一些缠闹访、重复访的群众,登门上访次数多了,成了老“亲戚”。
同是一个地方的人,同在一个地方生活,抛开自家那些叔伯姑舅姨内亲外戚外,估计把亲戚关系转几个弯的,大家也许还真有那么点沾亲带故。所以,我也乐意同事们这样的开玩笑,也很愿意称上访群众为“亲戚”。正因为是亲戚,大家才走的近,走近了,正好可以拉近我和群众之间的距离。
“老人家,咱们都是一个街道一个社区的人,都是乡里乡亲的,有什么问题你就直说?”
“大叔,咱们都姓董,一笔也写不出两个董字,都是一家人,你的事也是我的事,有什么你还不相信我的呢?”
很多时候,“亲戚”在接访工作中帮了我很大的忙。套一下亲戚关系,可以让群众放下一些戒心,打开上访群众的话匣子,使群众反映的问题更细、提供的问题线索更有价值。也可以在接待那些有着情绪、带着怨气来上访的群众时,通过“亲戚”关系慢慢化解他们的怨气,有效处理他们的矛盾。
“你好,小董”,“上班去了,董同志”。
偶尔在上下班的路上,我都还会遇到一些主动向我打招呼的人,打完招呼后我还得回忆好久才恍然:这好像是某天来上访过的“亲戚”。(西山区纪委信访室 董玲华)
中共昆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昆明市监察委员会
Copyright © 昆明市纪委市监委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网站声明
来信请寄:中共昆明市纪委、监察委信访室 地址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7号楼 邮编:650500
举报电话:0871-12388 举报网址:https://yunnan.12388.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