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纪检人手记

【纪检人•手记】石林的“去思碑” 和“遗臭碑”

来源于:石林县纪委

发布时间:2016-11-18 16:22:45

编辑:纪委管理员1

石林的去思碑和遗臭碑,一香一臭、一正一反,让人回味和深思。

要说遗臭碑,就要先从碑的主人许良安说起。1943年5月下旬,国民党军官许良安被云南省政府任命为“试署路南县县长”。5月31日,意气风发的许良安经宜良狗街到达路南(今石林)县城,6月1日到县府大堂接印视事、宣布正式上任。

云南省档案馆资料记载,许良安祖籍云南宁洱县通陵乡(今墨江县通关镇),1908年生,毕业于云南东陆大学(今云南大学)政治经济系,曾任滇黔绥靖公署干部训练总队少校训育主任,云南省战时工作视导团第三队副队长,云南省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政治教官,滇黔绥靖公署步兵第二旅政训厅中校政训主任等职,出任路南县长时年仅35岁。

俗话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许良安任路南县长的时候,应该知道路南有一块俗称“香碑”的“去思碑”。1887年至1898年,四川筠连人陈先溶任路南知州期间,因勤政爱民、廉洁自守、政绩卓著而深得民心。陈先溶离任后,路南百姓在州城北门墙脚立“路南州正堂陈公去思碑”,以彰其功德,旌表思念之情。可惜的是,许良安不以其为楷模,反其道而行之,最终被立“遗臭碑”,诸多卑劣行径被铭刻于石,成为中国第一块“贪官碑”的主人,落得个遗臭万年的可悲下场。

连年抗战,“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弃武从政的许良安更应该知道时局的紧迫,但他弃民族大义于不顾,鲸吞抗战田赋,巧立名目违征酒税,甚至以下乡巡查为名,向全县十三乡征收旅费,而民众稍有反抗,即用手中的武装警察予以镇压。上任不到半年时间,许良安就以贪污、乱收费、乱罚款等手段将“国币”150万余元装进自己的腰包。这个数目,约为当时县财政收入的一半,许良安的巧取豪夺,无疑加重了路南人民的灾难。

许良安还以征兵为借口挑起事端,乘机打击民主进步力量。1943年11月23日,许良安以县中学有“奸党分子”为名,率政警队到学校绑架进步教师,杀伤声张正义的学生,终于激起了社会各界义愤,从县政府机关、县议会、县党部到全县十三乡镇,从社会团体、中小学校到普通老百姓,都加入了“倒许”的行列。

经过一系列的斗争, 1943年12月24日省政府主席龙云签发第八八八次会议决议:“路南县长许良安办事不力撤省遗缺以谭熙春署理”,12月31日,云南省民政厅正式下发对许良安的免职令,此时距其任职刚满半年。1944年1月10日,新任县长谭熙春到任,许良安因所收田粮交代不清,被勒令留县盘查,其间三次致信省民政厅哀求准予离县。1944年3月31日夜,坐立不安的许良安带胞弟和随行一人从县政府后面翻墙而逃,经澄江返昆。

一个横征暴敛、在民族危亡时刻明目张胆大肆侵吞抗战田赋的贪官,竟然只是免职了事?为了不忘贪官所加予人民和学校的灾难,以及斗争取得的胜利,路南民众决定为许良安立遗臭碑,作为永久的反面教材以警示后人。

就在新任路南县长谭熙春到任的当日,由李权之老先生撰稿、赵殿候先生书写的“路南县贪官许良官遗臭碑”在县民众教育馆立下,碑文开篇即指出:“古无有为贪官立碑者,有之,自路南始。夫流芳遗臭,皆自人为,分道扬镳,亦各有别,其人而为流芳也,则碑从而芳之;其人而为遗臭也,则碑从而臭之。其碑同,其所以利民害民者则各异。”像路南这样为贪官立“遗臭碑”以正官风的做法,在八年抗战中绝无仅有;在中国数千年历史里,也独树一帜。

值得一提的是,1944年春,著名学者、诗人闻一多来路南,听完路南的“倒许运动”及立“遗臭碑”的介绍后,闻先生称赞这次运动是路南的“小五四运动”。闻先生高度评价说:这是“值得赞扬的不朽业绩”,它得到的结果是“大长群众志气,大灭反动贪官威风”,“为路南这一名胜之区增了光”。敢于群起而攻之,敢于对贪腐说“不”,并为贪官立下遗臭碑,路南人民以大义凛然的壮举,书写了反腐倡廉史上值得铭记的光辉一笔。

“民心是杆秤”、“公道在人间”。如今的石林,广为流传着这样一首诗:“去思遗臭两块碑,石骨威严鉴是非。既表先人明爱憎,更教后人要学谁。”当官为什么?要在身后留下什么?流芳还是遗臭? 仍就是“去思碑” 和“遗臭碑”留给后人的长久追问……(石林县纪委  陈云)

中共昆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昆明市监察委员会

Copyright © 昆明市纪委市监委网站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网站声明

来信请寄:中共昆明市纪委、监察委信访室 地址昆明市呈贡新区锦绣大街1号市级行政中心7号楼 邮编:650500

举报电话:0871-12388 举报网址:https://yunnan.12388.gov.cn/